记忆丨鸡蛋,年猪肉,那房子文/刘素英我出生在上个世纪。我的小木屋出生在上上个世纪。听说那是爷爷的爸爸修的房子。因为爸爸和妈妈小木屋融进我生命里最遥远的记忆。木屋前并排着三颗高大的皂荚树,夏日里皂荚树的影子在木屋的矮墙上摇曳;冬天几十只灰黑色的斑鸠蜷缩在小木屋的房顶饥饿得声声悲鸣。
如果你是苏州人,那么默认的“苏州闲话”通常指今天姑苏区人说的方言。如果你是新苏州人,那么苏州大市范围内的本地人说的话都是“苏州闲话”。 我第一次因方言感到尴尬,不是在姑苏区,而是在我们称之为山北的苏州市郊一个小山村。
9月20日,雨下个不停,家住西城区太平街11号院这座百年木楼的孙女士,终于不用再担心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了。在陶然亭街道的协调下,施工方通过改造排水系统、整修道路,解决了困扰居民已久的难题。太平街11号院是一座有百年历史的木质结构房屋。
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里,今年60岁的藏族汉子桑洁细心照顾着这里一处有着百年历史的藏式小木楼,这处小木楼既是他的祖宅,也是长征岁月里毛泽东曾经住过的旧居。这是6月28日拍摄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旺藏镇次日那村。
近日,在四川大学锦江学院结构设计大赛上,该校工程造价专业的三个大二女生魏霜、张雅宜、黄培恒亲手设计、用4000根小木棍,经过上万次粘合造就了一栋小巧精致的超美别墅,引得围观师生纷纷点赞,感叹:“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绘得制图建得平房!锦江妹子逆天了!
《上海老洋房丛录》乔泽轩 乔士敏 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日新月异的都市,总留存着一些跨越时光的景色,它们伫立在城市一角,低声讲述着过去的故事。对上海这座城市来说,老洋房,就是这样的存在。一幢建筑,一段故事。老上海的广厦洋房,造型各异,中外建筑师汇聚于此,带来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
近日,徐汇“四普”调查组对“海关俱乐部”开展实地调查。依循“汾阳路9弄3号”的地址,走进了弄堂,9弄内部有两个3号门牌:一处是3号新楼房,另一处是与“四普”有关的“老3号”,小区居民一般叫它“木屋”或“小木楼”。
旧军位于章丘区刁镇镇政府驻地西侧,分为旧东、旧西、旧北、旧南四个行政村。旧军,两汉时期为重要城池,汉武帝时叫猇(xiao一声)城,《汉书》曰:济南郡领县十四,第十二曰猇县。据《中国古今大辞典》载:“猇县,汉侯国,后汉省,故城在今山东章丘县北。
位置就在当时的市政府机关俱乐部门前小广场的东侧,原来小木楼周围还有些平房,后来都陆续拆迁了,俱乐部西侧盖起了财政局办公楼,西南是市政府,东侧有齐齐哈尔市市委,北侧变成了保险公司、农业银行,我家那时住的地段是绝对的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