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2月4日消息(记者刘梦雅)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2022年10月,“天宫课堂”第三课在相距400公里的天地之间进行,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刘洋对生命生态实验柜进行了介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庆玲 堵力编者按它可以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以接近绝对零度的温度“冻”住原子的“脚步”;它也可变身“太空熔炉”,难熔的高强铌合金在这里被激光加热至2400摄氏度,熔成完美的球形,这种超高温合金被认为是下一代火箭和航空发动机的重要备选材料——它就是中国空间站
屏幕上,航天员桂海潮指着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内的超冷原子物理实验柜介绍说,“它可以制备出地面无法实现、温度接近绝对0度的超低温物质,这种物质的原子会呈现特殊状态,会显现肉眼可见的宏观量子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探索量子力学的奇异事件。”
这也是时隔6个多月之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在约50分钟的授课中,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 、刘洋、蔡旭哲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等神奇现象,并生动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
随着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随舱下行的载人空间站第四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被带回,接受进一步深入分析。记者获悉,中国科学院科研团队利用载人空间站提供的长期微重力条件,研究了空间微重力对骨骼肌细胞的影响,他们完成了骨骼肌细胞样本的制备、在轨实验及储存和回收。
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成果专场发布会4月29日下午举行,并发布了19项重大科技成果,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研制的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入选,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在航天飞行过程中解析航天员皮肤细胞结构和代谢成分等信息,为未来利用中国空间站平台开展航天医学和脑科学研究提供重要
#我国载人飞船黑障区跟踪测量获突破#文/肥佬茄子周日上午6时37分前后,一个“大铁坨”在一个巨大的红白相间的降落伞的托举下,在内蒙古戈壁滩上稳稳着陆。这个“大铁坨”不是别的,正是我国神舟15号载人飞船的返回舱。
新京报讯(记者张璐)2023中关村论坛科技女性创新论坛将于5月28日上午举办。这是中关村论坛在成功创办13届后,首次开设以“前沿科技她力量”为年度主题的女性平行论坛。开幕仪式上,中国女航天员刘洋将以独特方式,为女科技工作者带来“星空寄语”。
【时政】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活动7月3日22时51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八号乘组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为空间站舱外管路、电缆及关键设备安装了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并完成了舱外巡检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