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装甲的设想最早由苏联人提出,但是反应装甲首次运用于实战则是1982年中东战争中的以色列。二战后的反坦克炮弹和RPG之类反坦克武器大量用了成形装药技术,很容易贯穿坦克装甲,反应装甲的原理恰好削弱这种技术造成的影响。
一般而言,长杆形反坦克弹药侵彻装甲板的过程都可以分为三个过程,即:开坑阶段、侵彻阶段和穿透阶段。为了尽可能简单的模拟这一过程,人们往往直接把穿甲体近四成一个简单的圆柱体,而经过一系列的数学换算后,整个穿甲过程可以直接用流体力学公式来概略表示,这就是我们常听到的穿甲经验公式L=l^
坦克作为一款诞生超过百年的武器装备,从出现伊始就始终在提升自身防护能力。从上世纪20年代的铆接装甲,到40年代的大倾角钢装甲,再到60年代的卵形炮塔,这些坦克防护方面的改进,总的来说作用非常有限。装甲使用材料都是钢材,只是通过改变外观,提升等效装甲厚度,还有被击中跳弹的几率。
坦克的反应装甲需要采取外挂的形式,在坦克的装甲上安装惰性炸药,惰性炸药只要在收到反坦克袭击等大当量武器的时候才会触发,惰性炸药对小一点的冲击不会作出反应,比如手枪和步枪子弹、小口径炮弹、炮弹碎片、手雷等。
近年来,一些热点地区发生的军事冲突,让人们开始关注装甲防护。为抵挡破甲弹的袭击,不少国家的坦克上出现了格栅装甲。同时,爆炸反应装甲得到广泛应用。如乌克兰前不久发布的一组豹1A5主战坦克训练照片中,这些坦克的正面、侧面和炮塔四周均装有大量爆炸反应装甲。
机动、火力、防御是装甲车辆必备却有充满矛盾的3要素,加强任意一方的代价就是无意中削弱另外两项。在FCS计划中,能够搭载8名步兵的装甲载具重量不能超过21吨,这个规格不到M1坦克的三分之一,这意味着车辆虽然满足了空运要求,但防护表现一般。
乌克兰为“豹2”主战坦克加挂反应装甲。近日,国外媒体披露了一张乌克兰对“豹2”主战坦克进行改装的照片。从照片上看,这辆“豹2”主战坦克应当是波兰最早交付给乌克兰陆军的“豹2A4”,而乌方的工程人员正在为其加装爆炸反应装甲。
我们继续谈一谈苏联/俄军主战坦克装备的爆炸反应装甲,首先来给前一篇文章“捉个虫”。其实这个数据吧,大伊万先查了几家资料,尤其是2011年第3期A《兵器知识》施征大佬的《乌克兰“利刃”附加反应装甲》的资料,里面提到了T-80U对于穿甲弹的防护能力“可达800毫米”,后来又自己做了计算,按照T-80U炮塔基甲等效550毫米乘以1.5系数得出的850毫米左右的数据。
▲上图就是约束性复合装甲,基体是中间的陶瓷块,增强体就是四周的约束板,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增强体可以放在基体外面,同时也可以和基体混合在一起,比如纤维陶瓷复合装甲就是在陶瓷体中加入凯夫拉一类的纤维材料来增强韧性,此外还有一种非约束性的复合装甲,这种复合装甲只有面板和背板目前在主战坦克
参考消息网8月28日报道据《俄罗斯报》网站8月26日报道,特别军事行动的实战经验彻底改变了装甲装备应对高精度武器打击的防护手段。苏联和俄罗斯坦克曾拥有车身低矮和装甲轮廓呈流线型的外观特点,如此设计自有其道理。现在,俄坦克更像是背负格栅装甲的笨重怪物,这一变化也有其道理。
在2022年第十四届珠海航展上,我国大批先进的陆战装备集体亮相,包括各型无人作战车辆,先进的火炮系统、装甲车辆,新型激光武器系统等,无一不具有性能先进、信息化水平高、作战能力强等优点,是我国适应未来战争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