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思念的季节,又到一年清明时,人们都在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思念呢。4月3日下午,上海滨海古园香樟苑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树说思念”植树活动,让思念蔓发成林,开出一片春天,共倡文明新风。上海的海葬活动从1991年3月开始举办,是全国最早开展海葬的城市之一。
上海作为全国率先推行海葬的省市之一,从1991年开始举办骨灰撒海活动,迄今已经有7万多名逝者的骨灰撒入大海。每年临近清明的三月第三个星期六是“上海市海葬公祭日”,昨天(3月16日),2023海葬公祭典礼在滨海古园举行,向海葬先行者遥寄追思。
10月22日,奉贤区民政局携手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与飞思海葬部,共同在奉贤区设立海葬受理点,这是全市首个区级海葬受理点。揭牌当天,接到民政局通知的市民姚维华打算为自己的父亲办理海葬手续。她说,父亲在今年2月去世,她将按照老人生前的意愿进行海葬。
记者从上海飞思海葬服务有限公司获悉,由于近年来节地、环保、生态的新殡葬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海葬作为人生最后的归宿,但也因此出现了排队时间较长的情况,撒海等待时间在1年半左右,而相关部门也正在采取措施,尽量缩短海葬排队时间,满足市民的相关需求。
首届中国殡葬治理30人论坛近日在上海举办。上海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高骥最新透露,在以多元主导葬方面,上海大力推行节地葬,新开墓穴小于0.6平方米,0.4平方米的小型墓成为销售的主流产品,不少公墓已开发出低于0.2平方米的墓穴;壁葬、草坪葬、树葬以及海葬等生态葬式越来越丰富。
问:非本市户籍人员,过世后能在上海海葬吗,是否需要支付费用?不过据上海专门做海葬的部门上海飞思海葬服务部表示,针对外地逝者的公益海葬近期也开放了,是否支付费用还在商讨中,可能会根据参与家属人数收取少量费用。
,墓地价格水涨船高,丧葬花费令人咋舌,传统的土葬方式似乎越来越难以承载人们对身后事的期望,与此一股“蓝色浪潮”悄然兴起,海葬,这种曾经看似遥远而陌生的告别方式,开始走进大众视野,甚至出现了预约火爆的现象,人们不禁好奇:海葬,真的火了吗?
近日,艺人徐熙媛(大S)骨灰将树葬的消息引发热议。社交媒体上,有人认为树葬的方式流程快、花费低,显得潦草;但更多人对这种新型安葬方式表示理解。有人说:“想念她的话,望着那一棵树:风也是她,摆动的树枝也是她……”传统观念往往认为“风光大葬”才是后人尽孝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