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六、七十岁的老人来说,交公粮恐怕是一辈子最深刻的记忆之一了。交公粮本质上来讲就是粮食税。那个时候,很多农民工作一年到头,还要上缴公粮,到自己手中的粮食反而剩不下多少。可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些交过公粮的农民退休以后却领不到退休金,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最近网上在吵的农民贡献大,而农民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粮食等农产品,中国工业的原始积累是从农民手里获得的剩余完成的。有个温铁军说出了良心话,他说:当初是农民给了我们一口吃的,才让我们长的人高马大,忘记了,我们是怎么来的,别说他是教授,连做个中国人他都不够格。
“交的公粮一定要干,麦糠要扬净,更不能有小土块,不然,收购站地人会让你拉回来。”“交公粮”时,南北方,所交的粮食是不同的,南方是以水稻种植为主,他们所交的就是水稻,北方是以小麦种植为主,所交的便是小麦,无论种植何种粮食,公粮都是必须要交的。
大集体是管理的问题,集体土地是队里的,社员要集体出工挣工分,农村还有一部分没有劳动能力的五保户人家,老弱病残需要照顾,集体生产出来的粮食多少也要分给这一部分人,有的社员认为自己出力干出来的农产品,给没有劳动的人分了心里不平衡,所以平时出工的时候想办法偷懒儿,村长书记看见喊起来干一会儿,没人就又躺下了,东阴凉倒西阴凉,出工不出力,留下力气回自己的自留地里干活,集体上工的时候偷懒儿省力气,所以集体的农作物产量每况愈下,最后分不多少斤粮食,土地分给个人以后,这块地是你自己的了,勤劳以后土地产的多了,除去自己该上交的少部分,大部分农产品粮食都是自己的,所以粮食产量一下就上来了,但是历史发展到后来,自己的小农经济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集体规模化的生产实现土地的最大利用价值,最终土地集中利用产出才是最有效的。
农民交了几十年的公粮,他们应不应该享受养老金?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到人民公社大集体时,农民把最好的粮食上交了国家,还参加了的各种义务劳动,养活了咱们各行各业的人,那个年代,如果不是那一代老农的付出,你们早就饿死了,他们的付出是功不可没。
工分是一个过时的词,也是一个被历史淘汰的词汇,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土地都是生产队集中管理的,大家在生产队里统一劳动,劳动获得的报酬就是工分,工分可以分配到粮食,又可以算钱,因此大部分人都会积极地参加劳动赚取工分,哪怕一两厘也是好的,因为当时大家只能靠工分吃饭,靠工分养家,那么那时候一个工分值多少钱呢?
我是五0后,在山东农村长大,对于当年农村人民公社的事情记忆犹新。特别是回想农忙季节交公粮的事,更是感慨万千。 记得每年农历五月份,地里的小麦黄了,到了收割的季节,生产队就组织社员抢收。那时候没有收割机,只能用镰刀割,所以我们那里叫割麦子。割麦子可能是所有农活中最辛苦的活路。
农民在当时的生产队集体里上班的称呼叫一一社员。生产队的任务就是以种粮食为主。以粮为纲吗。当时叫做三级所有制(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以生产队为基础。即生产队是最小也是最基本的组织了。生产队的经济单独核算。要兼顾三者关系(国家,集体,个人),每年到秋天了,要估产。
60年代,每个公社都有一个粮站,这里储存的都是当地农民交上来的公粮,什么叫公粮?我们家离公社比较远,大概有20里地,老父亲种着三亩多地,一年到头辛勤的劳作,只要没有干旱的天气,收成都是不错的,我们家的都是坡地,主要就是缺水,有时候天干,老父亲一天都挑着两个桶挑水去浇地,很是辛苦,但是那个时候的农民交粮积极性很高,他们都认为交公粮是义务是应该的。
中国的农民从解放到2005年,都向国家上缴公粮,农业税。但对于公粮,农业税和购粮的性质,很多网友不完全清楚明白。有网友说当年农民向国家无偿上缴了绝大多数收入,甚至有农民说是无偿上缴了收入的80%。也有网友说,公粮国家不是白收,是给了农民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