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HPV作为宫颈癌的头号病因频频刷屏,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HPV预防,主动了解HPV相关科普知识。事实上,持续的高危型HPV 感染可能导致远远不止宫颈癌的多种疾病。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宫颈疾病诊治中心学术指导隋龙教授呼吁,关注HPV感染风险,预防不止宫颈癌。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我国宫颈癌2022年新发病例约15万,死亡人数约5.6万。导致宫颈癌的主要病因是高危型HPV的持续性感染,高危型HPV 感染还可能导致肛门癌、阴道癌、外阴癌、阴茎癌、口咽癌、癌前病变等疾病。
9月15日至25日是2024年全国科普日,今年的系列活动由中国科协等21部门联合组织开展,呼吁以创新的场景和丰富的内容形式提供精准多元、喜闻乐见的科普,助力卫生健康、民生科技等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认知提升。
中新网上海3月4日电(陈静 陈琳 沈艳)宫颈癌是威胁全球女性健康最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但是它可预防。“研究显示,中国HPV感染按年龄段呈‘双峰’分布,第一个高峰为17-24岁,第二个高峰为40-44岁。
11月6日,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与辉瑞等携手共同发起 “关爱女性生殖健康,花蕊呵护行动”公益活动在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亮相,旨在结合多方力量共同提升公众对于女性生殖道感染的疾病意识,守护女性生殖健康。
图说:HPV知晓日宣传活动走进复旦大学 采访对象提供(下同) 3月4日是第六个国际HPV知晓日。今天,由上海市妇幼保健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联合复旦大学团委和校医院共同举办的国际HPV知晓日健康教育校园行主题活动走进复旦大学。
来源:环球网 11月6日,由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发起,多方支持的“关爱女性生殖健康,花蕊呵护行动” 公益活动在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亮相,旨在结合多方力量共同提升公众对于女性生殖道感染的疾病意识,守护女性生殖健康。
3月4日是第六个国际HPV知晓日,由上海市妇幼保健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红房子医院)联合复旦大学团委和校医院共同举办的国际HPV知晓日健康教育校园行主题活动上传出消息:我国HPV感染按年龄段呈“双峰”分布,第一个高峰为17—24岁,第二个高峰为40—44岁。
“美好共建计划校园行”系列健康科普项目在复旦大学启动。首场校园行系列活动以科普快闪展、科普主题互动等形式在校园内深入普及宫颈癌和HPV(人乳头瘤病毒)相关健康知识,提升在校大学生及教职工群体的自我健康保护意识,呼吁加强校园健康预防工作,共筑校园健康防线。
为促进妇科肿瘤微创技术应用与规范治疗方面的学术交流,提高广大基层医务人员对妇科肿瘤疾病的规范化诊治水平,由贵州省医学会主办,贵州省(贵州大学)人民医院承办的“贵州省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2021年学术会议”于2021年11月12日-11月14日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
今天是第六个国际HPV知晓日,由上海市妇幼保健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红房子医院)联合复旦大学团委和校医院共同举办的国际HPV知晓日健康教育校园行主题活动上传出消息:我国HPV感染按年龄段呈“双峰”分布,第一个高峰为17-24岁,第二个高峰为40-44岁。
子宫颈癌是全球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同时也是严重威胁全球女性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国家癌症中心2023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宫颈癌新发病例11.93万例,死亡3.72万例。过去几十年,我国子宫颈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子宫颈癌防控形势严峻。
“美好共建计划校园行”系列健康科普项目日前正式在复旦大学启动。同时,首场校园行系列活动也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火热展开,以科普快闪展、科普主题互动等形式在校园内深入普及宫颈癌和HPV(人乳头瘤病毒)相关健康知识,提升在校大学生及教职工群体的自我健康保护意识。
图说:活动现场图 采访对象提供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生殖道感染之一,HPV持续感染可引发宫颈癌,而宫颈癌的发病和死亡居中国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首位。但宫颈癌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只要积极预防,早期发现,它是可以被扼杀在摇篮中的。
新华网上海11月10日电(吴诗萌)11月5日至10日,备受瞩目的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在上海举行。作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平台,以及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本届进博会以“新时代,共享未来”为主题,为各国带来新的机遇。
2024年3月4日,国际HPV知晓日健康教育校园行主题活动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举办。 本文图均为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供图“研究显示,中国HPV(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按年龄段呈‘双峰’分布,第一个高峰为17-24岁,第二个高峰为40-44岁,大学生是第一个高峰中的重点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