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梁旭东介绍,云南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全省有88个贫困县,数量居全国第一;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任务99.6万,规模居全国第三;其中新增搬迁任务34.6万,规模全国最大;2019年度搬迁30.6万,年度任务全国最重;昭通市搬迁30.7
如何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后半篇文章”,让易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更幸福”,昭通市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在住房、吃饭、收入、文化等方面,认真为群众解决各种小事、急事、难事、烦心事,不断提升35.47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幸福指数”。
水昭高速路穿越峰峦叠嶂的云南乌蒙山区,在凌子口附近高速路旁的一片荒地上,今年崛起了一座新城,149栋崭新的住宅高楼错落有致,这便是全国规模最大的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靖安新区,容纳了来自昭通6个贫困县的搬迁群众40549人。
在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云南有很多人长期困于山岭、囿于江河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贫穷如影随形在脱贫攻坚战中云南启动规模巨大的易地扶贫搬迁累计建成2832个集中安置区搬迁入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9.
各民族感恩奋进“心相连”、赓续血脉“力相聚”、互嵌交融“道相通”……近年来,地处乌蒙山腹地的云南昭通市推动各族群众“聚起来”“融起来”“富起来”,蹚出和睦和谐新路径,“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民族团结进步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乌蒙山山连山,各民族手牵手。
“十三五”时期,云南省累计搬迁建档立卡贫困群众99.6117万人,仅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就搬迁了10万人,每3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搬迁1人;地处乌蒙山片区的昭通市搬迁高达30.7万人,在全国地级市中搬迁任务最为集中。
“让人搬到人该待的地方、让树长到树该长的地方”。2018年以来,昭通市全面启动易地扶贫搬迁民生工程,下大力气把那些不具备发展条件、生存在贫困山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群众搬出大山,由此展开了一场足以改写历史的大迁徙。作为脱贫攻坚重要工程,易地扶贫搬迁涉及全市36.
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塘子街道山后村苗族妇女张翠兰(右)与女儿在旧屋子里留影(2017年5月31日摄) 杨宗友摄/本刊 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塘子街道山后村苗族妇女张翠兰(左一)与女儿、丈夫、孙女在新居前留影(2017年10月10日摄) 杨宗友摄/本刊在云南一些深度贫困地区,
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文/编辑:大核有料在我国西南地区,这里资源丰富,但却因为地理位置,不少当地村民长期处于务农的贫穷阶段,土地对于生活在那儿的人们来说就像生命一般。
《中国组织人事报》2024年4月17日头版刊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系列报道之二《兴产业稳就业 育新风强素养——云南昭通三十五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奔头足》,对昭通市聚焦35.47万易地扶贫搬迁人口,突出建强基层战斗堡垒、兴产业稳就业促增收、除陋习育新风等重点工作,扎实做好后续帮扶工作进行了深度报道。
该县围绕“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总体目标,严格按照“六类区域”应搬尽搬,守住底线、确保脱贫的标准要求,加强宣传、科学规划、强化后扶,全速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创造了1年完成5万人搬出大山、进城入镇的“镇雄新速度”。
来自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西昌学院、凉山州博物馆、西昌文管所、昭觉文管所等多所高校、科研单位的50多名知名专家、学者,以及云贵川彝学专家、爱好者齐聚一堂,聚焦“金阳县金沙江‘千年首渡’优秀传统文化”展开学术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