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常森(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所谓文化,是指带有群体性亦即为群体成员所共享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那么具体从屈原(约前353—约前278年)时代说,“楚文化”的质性应该如何界定呢?《汉书·地理志下》云:“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信巫鬼,重淫祀。
今天我们来说说“楚”字。《说文解字》上说“楚,丛木。”宋代朱熹的《诗集传》里说“楚,木名,荆属。”荆属就是荆棘一类的灌木。因为这种植物习惯于丛生,所以“楚”又有了“丛木”的意义。“楚”这种灌木枝干坚韧,在古代被作为刑杖和责打徒弟、学生的小杖。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全书约十八万字,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 468年),共十二代国君、二百五十四年间的历史。楚国白公之乱(哀公十六年)【原文】楚太子建之遇谗也,自城父奔宋;又辟华氏之乱于郑(1)。
“楚”字本身就蕴含着不忘初心、积极进取、团结奋发、众志成城、开放融合、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之中,散发着历久弥新的文化魅力。荆楚文化,是周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继承了许多商周文化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湖北是荆楚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古代
宋代著名词人陆游在给儿子的遗嘱诗《示儿》中不无悲痛地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此时,中国广大的北方地区已被金人占据,汉人的正统王朝南宋正潜身缩首于黄河以南,不思克复旧国。一生爱国的陆游死前仍然不忘故土,抱着“九州不同”的执念含恨而终。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刘同华在抗击疫情的非常时刻,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坚定不移同中国共产党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同舟共济、肝胆相照,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出主意、想办法,为中共中央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周礼是十分讲究君臣名分的,一般诸侯在国内被尊称为“公”,在外交场合则依据周王室所封的爵位和一些外。然而东周时期王纲解纽、礼崩乐坏,春秋之时,楚国率先称王,与周室抗衡;到战国中期,十数年间,群雄竞相称王,天下形势也为之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