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2014年,退休正团级军官何苦花一年时间,去记录一个正被时代所抛弃棒棒。他走进重庆解放碑自力巷,拜棒棒老黄为师傅。最后的棒棒人物就从自力巷53号开始,底层小人物在时代变迁与社会转型当中,各自书写了平凡的一生。
《最后的棒棒》主角们举杯庆新年。 首席记者 罗嘉 摄华龙网1月27日17时50分讯(实习记者 薛宇飞)曾几何时,棒棒们肩挑背扛,为重庆发展做出贡献。如今,他们老了。春节将至,继向收入微薄的棒棒们发红包后,今(27)日,《最后的棒棒》导演何苦又邀请300余名60岁以上的棒棒团年。
何苦怀揣1300元的生活费来到重庆解放碑自力巷53号,拜资深棒棒老黄为师,通过记录老黄、老杭、老甘、大石、以及河南这几位棒棒来描述这个特殊的群体在时代的潮流下的命运曲折,并且把这一年多里的所见所闻用镜头记录了下来。
作为万千重庆百姓人民的一员,我想说说我的故事:小时候住在巴南区麻柳嘴镇群租房,父母做衣服百货生意摆摊,每周都和父亲要坐船去朝天门大生,金海洋,港渝广场拿货,衣服都是按斤数卖,进货完了就去解放碑八一路吃饭。
“棒棒”,是生活在古城重庆的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计,完全依靠一根“棒子”。以往,人们对于他们的认知,基本都停留在讨价还价、完成一件件体力劳动的层面上,却鲜有人将棒棒最真实的生存状态呈现出来。纪录片《最后的棒棒》在爱奇艺热播,掀起了一股现实题材纪录片的热潮。
《最后的棒棒》是一部深刻描绘了重庆棒棒军生活的纪录片,它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朴素的人物形象,展现了这一群体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与尊严。纪录片中的主要人物老黄、老甘、老杭、河南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故事和性格特点。最后的棒棒老黄是纪录片的主人公之一,他的形象是坚韧和乐观的代表。
引言最后的棒棒纪录片主人公河南一直以来都深受关注,河南出生于1970年,他从小父母离婚,母亲带着他改嫁,遭到继父不公平对待,他17岁开始就离家出走,从此就没有回去。一直奔波在重庆,他早年当棒棒,混迹于重庆解放碑。
游走于城市边缘,半世梦背扛肩担,病身老寄谁人怜,为家人情愿意甘;城市中劳苦半辈子,在城里仅为过客,回老家却已陌生到不适应,老杭也好老黄也罢,最后兜兜转转,为了家人自己,只能重操旧业,即便身体不允许,却也无可奈何。
写在前面:2020年末写了一篇关于《最后的棒棒》纪录片各角色现状的文章没想到小火了一下,也跟很多喜爱本片的读者进行了互动交流,在此谢谢大家的支持!很多喜爱这部纪录片的朋友可能还不知道,何苦导演还写了一本同名的书籍,书籍的内容肯定是要比纪录片更详细的。
3月9日上午,老黄走了,享年72岁。看了导演何苦发布的讣告,我才知道原来他的全名叫“黄泽庆”。他是9.6分纪录片《最后的棒棒》里第一个出场的棒棒,也是片子里第一个“退休”的棒棒。我至今还记得他带着刚收的“学徒”何苦出门揽活的时候,一定要他把棒棒背在肩上。
军人转型纪录片导演的重庆人何苦,自编自导自演的纪录电影《最后的棒棒》已于17日全国公映。这部脱胎于同名剧版纪录片的纪录电影似乎出师不利,截至昨日19时,3天票房57万,豆瓣评分6.6,远低于剧版9.7分的亮眼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