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膏糖大家都不陌生,相传唐初时期宰相魏征母亲患咳嗽病,他请名医开了不少草药,但魏征母亲嫌药味太苦,不肯服用,这使魏征很苦恼,一次,忽的想起母亲平时喜欢吃梨子,便派人把草药磨成粉末,同梨子一起熬煮成膏汁,这样药不但不苦了还有梨子的甜味,后母亲服用后病很快就好了,此后,人们相继效仿,并将取名梨膏糖。
2010年,梨膏糖制作技艺入选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2016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代表性传承人周仁娣(省级第五批)、朱春宝(无锡市第五批)。有一种糖,展示的是甜,也是苦;是糖,也是药,它就是梨膏糖。
梨膏糖甜如蜜,松而酥,不粘不腻,是许多上海人儿时的记忆,也是不少外地游客心仪的伴手礼。传承了160多年的上海梨膏糖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上海梨膏糖食品厂以师带徒,已将这一传统技艺传承四代,并不断推陈出新,口味和产品形态都不断丰富,满足不同人群的喜好和需求。
从“看遍山河锦绣”到“唱享可爱中国”这里,后浪奔涌,青春磅礴探寻文化根脉感受文明互鉴Z世代唱享江南华东政法大学 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吴佳琪 壹 序岁月流转,秋去冬来,一种老味道再次在上海的街角萦绕。它温暖如初,甜蜜如昔。它,就是传承了数百年的梨膏糖。
“卖梨膏糖咧……”说起梨膏糖,儿时记忆中那熟悉的叫卖声便常常回响在人们耳畔。拥有悠久历史的梨膏糖,是糖、也是药,是最受常州人喜爱的止咳糖。如今,常州老字号冬神梨膏糖华丽转身,在传统技艺基础上推陈出新,口味和产品形态不断丰富,契合不同人群的需求。
大众网记者 张宁 通讯员 赵刚 单县报道从专注梨膏糖、秋梨膏、梨膏棒棒糖的生产,到如今不断拓展与创新新产品;从小作坊到现代化大工厂……位于山东省单县浮岗镇毛庄村的山东润通食品有限公司,自1998年与梨膏糖结下不解之缘,小小梨膏糖熬出大产业的蓬勃气象。
在日前举行的2020年“上海工匠”选树命名大会上,98名新一批上海匠人受表彰,获颁“上海工匠”铜章。即日起,本报将对其中部分匠人进行报道,为读者展现上海的匠人匠心。在上海的老城厢里,有这样一块“糖”,它入口有些苦涩,随后有些淡淡的清凉,在口中化开后回甘又叫人回味悠长。
从风雅动情、悠扬悦耳的江南丝竹到五味俱全、垂涎欲滴的江南美食从情趣盎然的手扎风筝、滚灯龙狮到古色古香的红木雕刻、竹编藤席五彩缤纷的太仓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见证着文明传承的历史脉络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小布带你走进太仓非遗了解古老技艺的前世今生领略非遗传承的
中新社金华5月24日电 题:李祖村:“创”享未来乡村 遇见“向往的生活”中新社记者 薄雯雯 马佳佳今年61岁的李期银是浦江李氏梨膏糖第六代非遗传承人,也是浙江义乌李祖村的第一代“农创客”。“三分卖糖,七分卖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