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历代战争洗劫,能就存下来的古籍,都是万幸的,不仅是古籍本身更是中华文明的大幸运。海源阁位于山东省聊城市光岳楼南万寿观街路北杨氏宅院内,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由聊城进士杨以增所建,前后经由五代人悉心收藏和保有,曾藏书四千余种、二十二万余卷,其中宋元珍本逾万卷。
文|吴济夫聊城古为东昌府,地标建筑光岳楼以南,万寿观街路北杨氏宅院内,有一座清代著名的私人藏书楼——海源阁,列当时四大名楼之一。清末诗人叶昌炽赞它“四经四史同一斋”,近代著名学者傅增湘赞它“集四部之菁英”“举旷世之鸿室”。
近日,一场“陶南山馆藏书文化座谈会”在肥城市举办,市内外相关文化研究专家齐聚一堂,进行深入研讨交流,使陶南山馆藏书文化得到进一步深化提升。陶南山馆是什么?它与清末四大民间藏书楼之一的海源阁有何渊源?这场传统文化的交流碰撞让很多尘封的“往事”更加清晰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在山东聊城西南隅的杨氏宅院内,清末四大藏书楼之一的海源阁坐落在一片绿荫红花之中。海源阁为三间硬山脊南向二层楼阁,飞檐画角、青砖灰瓦、红漆梁柱,看上去古色古香。主楼正中挂着“海源阁”匾额,一楼正中两侧门柱上挂着创始人杨以增的对联:“食荐四时新俎豆,书藏万卷小琅嬛”。
潮新闻客户端 朱光明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性格,有绵长的文脉,这是深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我喜欢观察城市,思考其民风民俗,还有背后的故事。比如,每到一地,我总要看看这个城市还有没有藏书楼,有没有旧书店。如果一个地方能有藏书楼,还有旧书店,说明这里的人热爱读书。
常熟素称文献之邦,自古以来,不乏文士巨擘。群星闪耀中,俞鸿筹(1907-1972)声名不彰。他是常熟俞氏后人,诗书传家,15岁即与乡人创办虞社,后赴上海求学,辗转多校,专业从法文到法律,最终于1939年毕业。
这句话一直回荡在耳边,沈先生说得那么斩钉截铁,眼前仿佛又闪现他严肃的面孔。每次把沈燮元先生催急了,他就会这样回答我,我自然也就无法接他的话茬了,于是改问黄跋最近有何新发现,或者看到什么新的好书,化解一下前面的尴尬。
9月30日,铁琴铜剑楼晒书汇暨常熟市古里镇文商旅消费季启动。古里镇将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商旅活动,扩大铁琴铜剑楼人文影响力,激发消费活力,推动文商旅产业繁荣发展。当天,何建明文学堂签约落地古里镇,长三角文学创作与出版中心同步成立。
□作者 郭瑞三岁序更新之时,淘书客们爱算算书账,我是按洒扫庭除的老习俗整理书架藏书的。今年我照例一边整书一边翻阅,竟出乎意料地看到不少记述济南旧书肆的文字。翻阅一过,济南解放以前的古旧书市场景象历历如在眼前。
《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自其问世以来,就被皇家所珍视。屡经迁徙之后,在嘉靖时,为安全计,又被录副,现存的残本,都是这些嘉靖副本。一般的说法是,《永乐大典》的正本,在明清之际被毁。到了清雍正时,仅存的副本被从皇史宬转移到了翰林院中,在这里历经了数百年风雨后,大部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