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老师:某篇文章说:“没有一毛钱的收入,但他干得津津有味,不亦乐乎。”另一文说:“来到这里的小朋友,有的忙着塑陶器,有的忙着拓树叶,有的忙着学剪纸,不亦乐乎。”请问其中的“不亦乐乎”用得是否妥当?谢谢。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出自两千年前孔子的《论语·学而篇》的第一章,这句话表现了中华民族对他者的友好态度。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就说:“这‘乐’完全是世间性的,却又是很精神性的,是‘我与你’的快乐,而且此‘乐’还在‘悦’之上。
学论语子曰[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有朋自远方来[4],不亦乐乎[5]?人不知而不愠[6],不亦君子乎[7]?”学而第一【注释】[1]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都指孔子说的话。 [2]学:旧注:学,觉也,效也。觉是觉为人之大道,效是效先觉之所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 (1)子:古人对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对孔子的称呼,义同“先生”。(2)时习:按时温习。(3)说(yuè):同“悦”。(4)朋:古时同门为朋,同志为友。
提示:“乎” 的常见用法有两种:(一)助词:句末表示六种语气,可分别译为“吗,呢,啊,呀,吧”;句中表停顿,无实义;作形容词、副词词尾,可译为“然、地、……的样子”,或不译。(二)介词,相当于“于”:表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在······时候,在······方面”,或不译。
思考在开始阅读本篇时,可以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可以帮助大家从全局上了解这段话: 1)这段话的主语是谁,说的是谁? 2)文中的“亦”怎么理解,为什么要用反问句? 3)为什么要把这一章放在整部《论语》的开篇?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