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以后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三元”,三元是指“解元”、“会元”、“状元”。读书人首先要在县、府参加考试,被录取者称为“生员”,俗称“秀才”。取得“秀才”称号,并在乡试、会试、殿试三次考试中均考得第一名即连中三元。解元。乡试考试, 每三年举行一次,由省府主持又称“秋闱”。此考连考3场,每场3天。乡试考中,称为“举人”。.吴敬梓笔下的《范进中举》描写的就是乡试的情形,举人中的第一名称为“解元”。会元。会试考试, 会试由礼部在贡院举行,也称“春闱”,同样是连考3场,每场3天,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考。会试考中者,称为“贡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唐宋时称“乡贡”、“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
我国古代的明清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之一是科甲制度,又称为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从隋唐开始,经过变革和发展,一直沿袭到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科甲制度有严密的定制。比如考试的内容,乡试和会试阶段,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考生答题有固定的程式,必须是八股文。
科举制作为我国古代社会一种考试选官制度,每个家族都希望本族子弟中多出有功名之人,并在仕途上有建树,一是可以光宗耀祖,二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整个家族都能不同程度地沾光。所以,从宗族到皇帝,都非常重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成熟、衰亡于明、清。
古代文人范进将自己34年的青春年华,押在科举考试这座独木桥上,而且他遭到街坊嘲讽,岳父的取笑,他就是这样忍辱偷生,一直到年过半百之时,终于榜上有名,这来自不易的结果让他突然间成了大人物,事情的转换,让他顛喜若狂,把持不住,邻居们杀鸡宰羊,奔相祝贺,尤其是他的岳父来了个180度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