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以前都是以八月十五相称。从唐太宗时期开始,才出现中秋节的提法。中唐及其以后,中秋节的叫法才逐渐流传开来。杜甫曾经担任过唐朝的官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四处逃难,和其他颠沛流离的难民一样,中秋节也是提心吊胆,不能好好过。这一年他流浪到了夔州。
晚唐时期的诗人赵嘏,他的诗歌名气很大。特别是有一首七律《长安秋望》,其中的名句“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受到大诗人杜牧的赞赏,并称他为“赵倚楼”。古人喜欢在江边建筑楼台亭阁,以供游人休息或登临远望。
古人多离别,也多离别之思。离别之思,触动离别之情。便有了离别之诗词。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出处】《古诗19首》【解析】依北风”“巢南枝”是动物怀念乡土情感的本能的表现。诗句表现客居他乡之人对于故乡的深深思念。流波恋旧浦,行云思故山。
来源:【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最早的望月怀远歌诗,是《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诗歌很简短,但情意绵绵,重章叠句,萦绕不绝。
释义:辽阔的大海上升起了一轮皎洁的明月,此时此刻你我虽然共赏着月亮,人却天各一方。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身为宰相的张九龄遭到李林甫诽谤排挤,于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被罢去宰相职务,同年写就了这首千古最美诗篇《望月怀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