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助力劳动者灵活就业,9月22日,福安市零工市场正式投入使用,为区域内灵活就业人员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就业服务。福安市零工市场作为公益性零工服务平台,旨在通过市场运营方式,整合多方资源,规范零散用工,促进富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实现充分就业。
12月9日,蔗农在福安市溪潭镇洪口村的一处甘蔗林里收割甘蔗,准备送往制糖厂榨汁。红糖是福建省福安市春节必备食品之一。古法手工制糖用传统的物理方式,将甘蔗直接压榨出甘蔗汁,放入锅内加热并不断搅拌,蒸发出其中水分成为糖浆。其中熬糖过程至关重要,需要进行6道工序,耗时约4个小时。
厦门网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记者 单志强 通讯员 雷津慧 李郁 文/图)大寒刚过,气温骤降,大山深处的福安市松罗乡飘起了雪花,村里的老人又拿出过冬“神器”——竹火笼。竹火笼,古称熏笼,其历史可追溯到汉代,称得上是寒冬里的温暖守护。
杨细德在锻打铁杵。锻打锯刀。锻打砍柴刀。杨细德在炉台忙活。每把器具都要量尺测量校准。杨细德在磨刀具。宁德网消息 (记者 陈翊群 文/图)“铛!铛!铛!铛!”……盛夏的一天下午,与福安市城北街道万利广场仅隔一条街道的沿街一间老旧铁匠铺里,铁匠杨细德正聚精会神的轮锤锻打一把锯刀。
线面是流行于福建、广东、台湾等地的特色面食,亦有“长寿面”“福寿面”之称。福建省福安市穆阳镇有着600多年手工拉制线面的历史。线面经发、捶、挤、搓、拉等九道工序拉制而成,以色泽洁白、线条细匀、质地柔润、落汤不糊等特点声名远播。“穆阳线面”已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中新网宁德2月11日电(雷津慧)“这些木工都是我自学打造的,每件都像自己孩子一般。”新春期间,“85后”郭滔对来访的记者如是说。位于福建宁德福安市的郭滔工作室里,目之所及,皆是独具特色的木质桌椅、摆件。
红网时刻新闻5月13日讯(通讯员 姚婧 马赢)“妈妈我爱你,您辛苦了!”长沙县北山镇福安村儿童之家传来小朋友稚嫩的声音。5月13日,北山镇社会事业综合服务中心(社工站)联合北山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福安村妇联在福安村儿童之家开展感恩母亲节活动。
福建宁德,山海交融,人杰地灵。这里的锦绣河山、灿烂文化,以及闽东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善良质朴的精神,共同汇聚成璀璨夺目的“闽东之光”。孕育于这片热土的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中一束靓丽“光彩”。它们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
日前,福安市城阳镇化蛟村昌运种植专业合作社百亩甘蔗种植基地的甘蔗迎来丰收,750余吨甘蔗被送往红糖厂熬制红糖。走进红糖加工厂,福建红糖制作技艺(福安)非遗传承人卓亮亮正带领制糖师傅将一锅锅已经熬好的糖浆舀出锅。满屋雾气缭绕,醉人的糖香在空气中弥漫。
走进福安市郭滔工作室,整体装潢简朴低调却富有质感,木质桌椅、摆件独具特色,引人注目。“这些木工都是我自学打造的,每个作品都像自己孩子一般格外爱惜。”85后年轻人郭滔说,自己偶然之下开始了木工创作,如今希望将传统木工技艺运用到更多的地方,为家乡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福建省作为非遗大省,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涵盖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计3000余项。非遗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福安今年的“三月三”活动中,官埔油扇装点着小城的街头。酷暑时节艳阳高照,在福安的街头常能见到老人摇着一柄官埔油扇,遮挡烈日,摇动一纸清风。官埔油扇是福安传统手工艺一绝,相传盛行于明清时代,一直延续至今,大约有数百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