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父母,对于孩子学琴,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目的,我们也不例外。我在孩子练琴前,查找关于曲子的知识,有的是作者的创作背景,有的是曲子在影视作品中的展示,我们也不时地把曲子和女儿现在学习的语文课本结合,编成她喜欢的小故事,让她感兴趣,把自己融入到故事中去,自然而然的,她在乐曲中陶醉,有时她是乐曲中的小羔羊,有时她是威武的持枪战士,有时,她就是一位有着异域风情的美丽少女,每次她都期待自己的角色,参与到曲子中她就会全身心地投入练习。
前几天分享了我陪娃学习的时间规划(点这里回看),很多姐妹问我,既要保证孩子的学习,还要让孩子坚持练琴,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在我看来,这得益于我在前期给孩子陪练时打下的“态度基础”,让他们能够坚持学琴,在没有陪练的时候还能愉悦地练习下去。
文/图 宝妈邢媛这篇文章到底要不要发出来,犹豫了很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之前我也一直不太赞成小宝在这个年龄(7岁)参加比赛,尤其是看了很多育儿专家的建议后,更觉得也许比赛所带来的种种会超出她的心理承受范围。
在郎朗看来,莫扎特飘逸潇洒的音乐风格,就像是上天入地,潇洒自由的孙悟空;严肃沉稳的贝多芬,就像《变形金刚》里的擎天柱;而提到巴赫,郎朗笑着说,“巴赫的假发套太让人印象深刻,就跟铁臂阿童木的发型一样抢眼。”
钢琴的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个孩子在学琴的过程大都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从有兴趣到厌烦。 刚开始学的时候孩子兴趣很浓厚,可没多久孩子就容易产生厌烦情绪,最后钢琴就成了家里面的摆设品一样放着不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