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名联“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传诵于世,讲述张巡、许远二人,称为“双忠”,谓:兽解触邪,草能指佞。烈士徇义,见危致命。国有忠臣,亡而复存。何以丧邦?奸邪受恩。张巡:唐邓州南阳人,开元中进士,安史之乱时,以真源令起兵守雍丘,抵抗安禄山叛军。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看重的是忠义,正所谓“忠臣不事二主”。不过,您知道这个说法是从何而来的吗?其实它和一个人古代名人有关,即狐突,并且他最后还成为了“雨神”,人们为他建庙修像,但可惜现在他已经不“火”了。
韩延徽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位臣子,燕王刘守光派他出使契丹,因见阿保机不跪,被罚去牧羊,但阿保机颇识其才,不久便将韩延徽召入幕中,在韩“帮助”下,契丹平定了党项、渤海国与室韦等,成为草原霸主。可正在事业巅峰时,韩延徽突然离开契丹,转投后唐,旋因得罪后唐权臣王缄,又逃回契丹。
在这个两难的境地之中,“贰臣”这个词汇出现了。注意,“贰臣”的“贰”必须写成“贰”,写成“二”是错误的。那么“贰臣”究竟是什么臣呢?,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贰”有变节、背叛之意,“贰臣”的意思就是在前一朝代做了官,投降后一朝代又做官的人。说到“贰臣”,就不得不提清朝编修的《贰臣传》,乾隆时期,清朝以建立百年,其统治以非常巩固,在这种情况下,乾隆皇帝为了更进一步巩固统治,缓和民族矛盾,达成统一思想,乾隆皇帝大力表彰忠臣,下令编修《贰臣传》。《贰臣传》分甲乙两篇,附于《清史列传》卷七十八、七十九两卷当中,共收录了明末清初在明清两朝做官的人物120余人。
忠臣,这是个好词,人们喜欢用这样的词去赞扬人,奸臣贬义词,用这样词去批判人。忠臣,什么是忠臣呢?当君主鱼肉百姓,统治荒淫无道,搞得民不聊生,百姓意图造反的时候,那么,在这时候,是站在百姓的一边,共同反对君主,是忠呢?
明朝的最后,其实是南明,它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八年,却涌现了不少的风云人物,他们的人品值得钦佩、他们的事迹值得传颂,连清朝的乾隆皇帝都高看他们一眼,付之《忠臣传》,或许因为某些原因他们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但他们不应该被如此地忘记掉。
舍生取义、坚持真理,是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思想基础,是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精神动力,汉朝有不畏权贵的强项令、忠贞爱国的苏武,宋朝有铁面无私的包青天、精忠报国的岳飞、宁死不屈的文天祥,明朝有被灭十族的方孝儒、正直清廉的海瑞、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杨继盛,正是他们的铮铮铁骨,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