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孙晓东 通讯员 鲁冠均/文图 近日,记者来到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横涧乡大干村老粉坊纯手工红薯粉条加工厂,看到群众正忙着加工、晾晒红薯粉条,晾晒场上挂满了万缕千丝、晶莹剔透的红薯粉条,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横涧乡大干村是远近闻名的红薯粉条加工村。
6日,题为“立‘饭圈大粉’人设,不到一年竟诈骗350多万”的新闻登上热搜。此前曾有网友表示:“谁都想做‘站姐’(明星信息站的负责人)……这个产业兴旺发达得你都不敢想象。”“这个产业”中的“大粉”(即“粉头”)有着怎样的生意经?这些钱最终又流向了哪里?对此,上游新闻进行了了解。
来源:【商丘日报-商丘网】“大粉条长又长,红烧清炖都擅长;吃了粉条身体强,不吃粉条饿得慌……”1月24日,在文化路附近的农贸市场,卖粉条的摊主用顺口溜促销,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目光。 本报融媒体记者 魏文慧 摄本文来自【商丘日报-商丘网】,仅代表作者观点。
烟囱里弥漫出煮红薯的香甜,锅灶边飘起做粉丝的雾气……近日,现代快报记者来到淮安市涟水县洪荡村,这里至今仍保留着手工制作红薯粉丝的传统,历经洗薯、粉碎、过滤、打芡、漏粉、捞粉、冷却、晾晒等近十道工序,老手艺人们开始制作粉丝,等到热气腾腾出锅,这年味也就来了。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卢松 通讯员 皮雪梅12月2日,来到商城县余集镇迎水村,种薯大户田圣金和家人正在田里起红薯。“我家今年种了25亩地红薯,已经收了20亩,全部收完差不多有9万斤。”田圣金乐呵呵地说。田圣金种红薯已近30年。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孙桂东地瓜打碎过滤出淀粉,上锅蒸煮以后,先进行冰冻,再拿到太阳底下晾晒,一锅纯正的地瓜粉条就这样出炉了……立冬以后,胶州洋河镇大相家村的村民开始制作传统粉条。这项传承了300多年的技术,已经成为胶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