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清明,今又清明。清明时节,除了扫墓、祭祖,其实还有插柳、踏青、蹴鞠、放风筝、斗鸡等活动。古代文献与流传至今的文物书画对此颇多记录,如故宫所藏的风筝文物、古代绘画中的蹴鞠图、斗鸡图等都见证了清明时节的习俗。
齐鲁网·闪电新闻3月21日讯 “一年一度春草绿,又见纸鸢满园飞”。风筝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每年阳春三月,更是放飞风筝的最佳时节,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锻炼孩子们的动手动脑能力,促进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清人高鼎描绘春日放风筝的诗。君不见:早春二三月,在草色青葱、黄莺飞鸣、如烟杨柳轻舞堤岸的陶然意境里,下了学的垂髫童子趁着大好时光,兴高采烈地放飞纸鸢(风筝),是何等赏心悦目!纸鸢的由来,源远流长。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传说世界上第一只“风筝”由鲁班用竹子制成。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就有了纸鸢,晚唐人们在纸鸢上加竹笛,飞上天后,发出“呜呜”的声响,像筝的弹奏声,于是人们把“纸鸢”改称为“风筝”。放风筝,也是清明前后的传统习俗之一。
癸卯仲春,二月中,北方的大地尚未返青,灰霾的天空下星落着一个个沉默的村庄,随着鲁南丘陵的起伏而俯仰。这一天,我奔波在回老家的路上。经过太平岭顶的小村时,无意间抬起头,从车窗里看到一只色彩斑斓的风筝飘摇在村庄的上空。
来源:【看余杭】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亚运会的到来,近日,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开展了“亚运SHOW非遗 迎春绘纸鸢”亲子活动,辖区企业职工及其子女积极参与,共同制作美丽的纸鸢。“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