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们常听说“猫耳洞”这个词,很多人都奇怪,猫耳洞究竟是什么?猫耳洞是在战壕或是土坡内侧,掏挖出来的一个洞,遇到炮击时它就是躲炮的天堂,可有时候它也是炼狱,这在对越反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有战事发生的丛林里,夜里安静得连鸟叫声都听不到,因为动物们听见枪声都跑了。那个缺乏夜视器材的年代,士兵们蹲伏在人工挖掘出的防炮坑的洞口,用肉眼静静的观察,屏着呼吸听周围的动静。在相去不远的敌方阵地上,越军一样在观察着这边的阵地。
文字 | 阿龙排版 | 阿龙20世纪80年代,南疆自卫反击战“两山轮战”打响。双方围绕几座山头,打起了拉锯战和消耗战。老山地区属于亚热带喀斯特地貌,多溶洞,因此,战士们将它们当成天然掩体,稍微扩容、加固之后便直接住了进去。因为溶洞的形状酷似猫耳,因此这种溶洞也被称为“猫耳洞”。
猫耳洞,顾名思义像猫的耳朵一样大小,洞内即可容纳五六个人,是解放战争为了躲避敌人的炮火演化而来。在老山轮战中,为了让敌人争夺高地,我军战士在“猫耳洞”处坚守阵地,猫耳洞的好处不容易受到敌人炮火的攻击,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伤亡,但是洞口太小,战士只能趴着进去,在洞内也是无法站立,只能一直趴着,蹲着。
当年,“猫耳洞”是前线一种最普通的战地掩蔽工事,通常情况下,构筑在堑壕或者交通壕的两侧,拱形的半圆门,高约一米余,宽则几十公分,纵深长度不等,小则仅供1人容身,大则可纳3—5人,其功能主要用来防炮、藏身、储存弹药等,为坚守阵地的战士提供生存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