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乡村剃头匠坚持上门理发60年高峰时期,周老有近140名固定服务对象,每月解决“头等大事”约300人次周洪喜正在给老顾客剪头发。 刀刃5厘米,紧贴着颈背的皮肤上一刮,毛发轻飘飘地坠落……剃头的人已过古稀,白色的碎发落了一地,剃头的师傅年纪更大,今年80岁。
山村剃头匠文/李慧星剃头这个手艺是有自己历史的。几百年前清朝入关,为统治汉人,清朝颁布“剃发易服”的政策。无数剃头匠受皇命号召,穿梭大街小巷,剃头挑子一头一把剃头刀,一头一把鬼头刀。挑子前插一块牌子“奉旨剃头”!并且牛掰哄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那时候还是生产队,索二叔到别的村剃头,都是用根扁担挑,扁担不太长,一头挑着理发用具,一头挑着铁皮炉子,炉子上是一口钢皮锅,进村后,直奔生产队的场院里,那时候索二叔到哪个生产队剃头,生产队必须提供木材,都是衰败的树根和干枯的树枝,留烧热水洗头时用,这样他到哪个生产队的场院,支炉子升火烧水都不耽误事。
7旬乡村剃头匠照顾瘫痪妻子40余年。近日,安徽淮南。朱玉玲经营着一家理发店,屋里的不少老物件都陪伴了朱玉玲43年之久。他最开始给人理发的时候剪头是1毛5,到现在也才不过3块钱。朱玉玲的妻子年轻时生病导致瘫痪在床,生活起居都需要他来帮助完成,40多年来,不论寒暑,青丝熬成白发。
遇到闵文田时,他正要去给一位老乡“上门剃头”,我们决定载他一程。路上,汽车绕着山头左摇右摆,这位58岁的“剃头匠”渐渐打开心扉。他瞅着窗外的山塬、田垄,聊起自己的故事。闵文田的家乡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新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