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厦门日报】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熬夜似乎成了不少人的常态,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学习后,躺在床上刷手机、追剧、阅读或是单纯发呆,就是“舍不得”睡觉。市疾控中心专家提醒,这样做时间长了极易形成睡眠问题:晚上晚睡或睡不着,白天起不来、没精神。
假期即将结束,不少人出现了作息紊乱:白天昏昏欲睡,夜晚精神抖擞。睡眠紊乱是为啥?春节期间,大家或是与亲友夜夜欢聚,或是熬夜刷手机、煲剧,日夜颠倒,使褪黑素分泌异常。南京市疾控中心提醒,褪黑素是睡眠的“调节器”,它的分泌具有昼夜节律性。
临床工作常见抑郁,双相障碍患者生物节律紊乱,多数是晚睡晚起的夜猫子,然而紊乱的睡眠节律,从长期来看,对于疾病的长期管理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下文基于此进行文献梳理,重点落实在如何通过有效干预,调整符合社会节律的生物作息,避免睡眠被剥夺或嗜睡,从而实现双相障碍的长期管理。
起早贪黑工作了一周。就指望着这一两天能补补觉。手机关掉闹钟、调成震动、插上充电器。就像一块坏掉的表,要想修好,必得先知道是哪个零件出了问题,生物钟亦是如此,找到了它最重要的“指针”,接下来就可以对症下药,寻找调控它的方法。
你还熬夜吗?近日,来自美国奥古斯塔大学的研究团队在睡眠研究领域知名期刊《睡眠健康》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表明较大的睡眠变异性(睡眠持续时间的标准差)、较大的睡眠不规则性、更多的补觉、以及更多的社交时差,都与生物衰老显著相关。
案例:王女士:我之前因为工作原因,长期凌晨3点以后才能睡,白天补觉。半年前换了上班时间正常的工作,但睡眠就是调整不过来,每天要到凌晨3点左右入睡,不定闹钟要中午12点左右才会醒,定了闹钟醒来精神很差,完全没办法正常工作,我该怎么办?
全媒体记者 陈磊 梁翊韬 通讯员 姚娜早上起不来,晚上睡不着,似乎已经成了部分当代年轻人的通病。小李今年15岁,近3个多月,每当夜幕降临,他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怎么也睡不着,直到凌晨才进入梦乡。现在暑假了,他每天手机不离手,情况越发不可收拾。
睡不好,老做梦,早醒?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今年我国的主题为“健康睡眠 人人共享”。当下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睡眠问题突出。当天,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举“世界睡眠日”专家义诊和科普讲座活动,受到了患者的关注,不少老年人和年轻人主动咨询专家睡眠问题。
新华社客户端广州7月13日电(记者徐弘毅)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研究团队日前发表一项研究成果,揭示昼夜节律紊乱相关干眼的分子发病机制,发现褪黑素有助于恢复昼夜节律紊乱,减轻眼表损伤。近年来,生活方式相关干眼逐渐受到关注。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今年世界睡眠日的主题是“良好睡眠,健康同行”。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充足的睡眠是人体重要的生理需求。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面临睡眠问题。什么样的情况属于睡眠出了问题?一天一定要睡够8小时吗?睡眠出了问题该如何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