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宰相分为宰相和执政(副宰相),合称为宰执。元丰改制前,宰相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此外还有三个头衔,首相兼昭文馆大学士,简称“昭文相”,次相兼修国史,简称“史馆相”,末相兼集贤殿大学士,简称“集贤相”,执政即参知政事和枢密院长官,宰执总人数合计理论上不限。
南宋南渡之初,对金战争形势十分严峻,政局动荡不安,北宋亡国以后整个中央职官系统已难以正常发挥作用,所以,南宋统治集团在基本延续北宋职官制度的基础上,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又临时设立了一些机构,如御营司、机速房、国用司等,一般由宰执大臣兼任其长官,集中管控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重大事务。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宋浩 实习生 杨博悦南宋灭亡的标志是崖山海战。1279年,南宋军队在这场大规模海战中尽数覆灭。历史评价中,战败被俘到大都(今北京)的宰相文天祥被称为“宋末三杰”之一。而南宋另一个宰相陈宜中,相比之下寂寞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