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濮阳日报】记者1月24日从华南理工大学获悉,该校张云娇教授研究团队与合作者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纳米技术》发表成果,介绍了基于多功能仿生纳米受体的NanoTAC技术,以及在利用NanoTAC技术靶向降解突变p53的癌症精准治疗方面取得的进展。
10月14日,浦东跨国药企——百时美施贵宝宣布,欧狄沃®(纳武利尤单抗注射液)与逸沃®(伊匹木单抗注射液)的双免疫联合疗法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新增适应症,适用于不可切除或转移性微卫星高度不稳定性(MSI-H)或错配修复缺陷(dMMR)结直肠癌(CRC)患者的
参考消息网6月8日报道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经济新闻网6月5日刊登题为《从预防到靶向治疗——抗癌的最新进展有哪些》的文章,内容编译如下:根据隶属于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数据,全世界每年新确诊癌症病例近2000万例,死亡病例约1000万例。
1月16日,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介绍,该院检验科团队近日在国际材料科学领域顶级期刊《ACS Nano》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通过纳米技术控制DNA“特洛伊木马”破坏原癌基因,为肝癌精准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性。
今天上午,“上海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表彰大会在上海市政协举行,授予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1项和提名奖13项。据统计,这些项目研发总投入17.72亿元,其中产学研合作经费6.25亿元,累计销售收入222.82亿元;项目平均合作周期3.
肿瘤是全球医学研究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精准治疗肿瘤是实现有效治疗的关键。然而,精准治疗的前提是能够全面、清晰地了解肿瘤内部的分子信息。近年来兴起的空间组学技术有望解决这一问题。空间组学犹如为肿瘤拍摄“分子级高清照片”,它能够在分子层面上全面揭示肿瘤的结构特征。
近日,福建省首台、全球领先的自适应加速器(Harmony Pro)在福建省肿瘤医院放疗科正式投入临床使用自适应放疗、全程心电监护、人脸识别、一键式患者摆位、四维影像引导、人工智能质控平台……作为国际放疗领域的革新性设备,新投用的Harmony Pro运用了许多“黑科技”,相比以往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上海2月5日电(记者 陈静)记者5日获悉,中国医学专家的最新研究发现,阿尔法核素既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更有“隔山打牛”的肿瘤次生歼灭能力,有望为肿瘤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手段。这是国内首个围绕阿尔法核素发射体铅-212开展的临床前应用研究。
2月12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DNA immunotherapy for recurrent respiratory papillomatosis : phase 1/2 study assessing efficacy, safe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INO-3107的研究论文,文中报告了INO-3107作为复发性呼吸道状瘤病潜在治疗方法的 1/2 期临床试验数据。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简称“合肥科学岛”)团队利用大科学装置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成功研发新型的碳包覆铁酸镍(NFN@C)纳米催化剂,并展现了其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强大潜力,为未来的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舌根处长了“拇指”大小的肿块,说话“呜噜呜噜”,吞咽困难,晚上还疼得睡不着觉,身体出现异样后,家住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张明(化名)走过一条漫长的求医路。“确诊舌根癌后,不少医生建议我进行切除手术,舌头、咽喉等器官都要摘掉。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放射性核素能不断“放射”出具有一定能量的射线(粒子),成为临床上击杀肿瘤细胞的有效武器。“肿瘤放疗过程中利用庞大的设备产生质子、重离子等介质在体外对付肿瘤,花费巨大。如果可以让放射性药物定向进入体内,不仅可以做到精准,也会大大降低诊疗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