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现实主义,他的小说常带有荒诞和象征化的特性,情节间跳动大不连贯,没有明确的起始和结尾,大多数描写了个人在环境中的孤立绝望甚至异化。《判决》讲述了一个小商人,在写给朋友的信中,将自己订婚的消息告诉了朋友。
卡夫卡曾说:“尽管人群拥挤,每个人都是沉默的,孤独的。对世界和自己的评价不能正确地交错吻合。我们不是生活在被毁坏的世界里,而是生活在错乱的世界里。我们就像被遗弃的孩子,迷失在森林。当你站在我面前,看着我时,你知道我心里的悲伤吗?你知道你自己心里的悲伤吗?
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同梵高一样,卡夫卡是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出了大名的人。他的一生并没有什么传奇经历,按部就班地上学和工作,只是挤出晚上睡觉的时间写作。他生前只发表过一些短篇小说,弥留之际嘱托好友焚毁所有手稿。而友人惜才,并未遵守诺言,将他的作品整理出版,引发了世界文坛的大震动。
2024年6月3日是西方现代派文学奠基者、表现主义文学先驱——弗朗茨·卡夫卡逝世一百周年纪念日。卡夫卡生前寂寂无名,死后因幽邃犀利、荒谬洞彻的创作风格在世界文坛斩获巨大声誉,被荒诞派等众多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奉为鼻祖。
著名音乐人高晓松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读卡夫卡追不到女生",这句话里提到了一个人们不怎么熟悉的名字:卡夫卡。他是谁?他的作品到底有什么别样的魅力,能够让高晓松如此推崇?就让我们从这篇文章来了解这位被评论家们认为是"20世纪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位"的传奇作家。
为卡夫卡作传,肯定比为一个体育明星、一位艺术家或者政治家作传困难得多。一方面,卡夫卡短短四十一载的生涯经历极为单薄,社交圈狭窄且缺乏变化,与歌德根深叶茂、跌宕起伏,能为传记作家提供大量素材的人生有天壤之别。
清晨,街道干净而空旷,我走向火车站。我把手表与塔楼的时钟比对了一下,发现时间比想象的晚了很多,我必须抓紧了。这一惊讶的发现让我感到不安,对于这座城市我还不是很熟悉,幸好附近有个警察,我向他跑去,气喘吁吁地问路。他微笑着说:“你想从我这里知道路怎么走吗?
这些非常不情愿听到但详细储存在记忆中的讲话,很早就让卡夫卡确信,恰恰是在市民环境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权力关系:哪怕是父母做的好事,也是为了起到副作用:巩固他们对孩子的绝对支配权,并使这种权力能够长久维持。
界面新闻记者 | 董子琪界面新闻编辑 | 黄月 “我不是爱斯基摩人,我和大多数人一样,生活在一个奇冷无比的世界,而我们既没有爱斯基摩人的生活基础,也没有他们的裘皮大衣和其他为生存而必备的辅助手段。和他们相比,我们大家都是赤身裸体的。……今天穿得最暖和的只有那些穿着羊皮的狼。
助读资料弗兰兹·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4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3部长篇也均未写完。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