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2年兄弟四人凑资千元创办育新良种场,到如今构建起横跨农牧、金融、地产、科技等领域的千亿商业帝国,刘永好不仅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更以“长期主义”与“变革创新”精神,成为民营企业跨越周期的典范。
面对经济进一步回升向好、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形势和要求,随时做好准备,拥抱变化。文|新希望集团董事长 刘永好采访整理|《中国企业家》记者 李艳艳编辑|李薇头图摄影|邓攀近年来,受国内外环境诸多因素影响,包括农牧在内的诸多行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压力和挑战,新希望也不例外。
32年,201份提案或建议。今年,他继续将“民营经济发展”摆在“一号位”。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李艳艳编辑|李薇图片来源|受访者7点刚过,刘永好就起床了。冬日的新疆,天还没亮,外面零下20多度,大雪濛濛。刘永好陪着二哥,一路踩着雪去工厂检查。
本报记者 孙吉正 北京报道12月10日至12日,“2024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暨《中国经营报》创刊40周年论坛”在北京举行,在12月11日上午的2024中国新消费论坛上,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出席论坛并发表了《做让消费者满意的新好产品》的主题演讲。
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公司成立之初是一家以饲料为主营业务的农牧企业,经过3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国内营收规模最大、产业布局最完善的农牧龙头企业之一,实现了饲料业务、禽链一体化业务、生猪养殖业务及食品业务的协同发展。
降成本,调结构,更聚焦。“聚焦就是捏紧拳头,做一些更核心的事。”刘永好称。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李艳艳编辑|赵建凯头图来源|中企图库大概没有什么事,会让刘永好睡不着。尽管已经72岁,这位性情温厚的企业家仍然精神矍铄,活跃在产业一线。
本报记者 孙吉正 北京报道农牧行业作为关系民生的传统行业,一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社会稳定的基石。近一段时间内,肉蛋之类的农副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市场价格持续走低,这对于上游的养殖、农业有着较大的影响。上升到整个农牧产业来看,很多细分领域难以摆脱行业周期的影响。
封面新闻记者 马梦飞“1995年在成都创刊的《华西都市报》是我国第一份都市报,从这一点也能看出,我们四川人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特质。”谈起华西都市报的历史,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感慨万分。在华西都市报创刊30周年暨封面传媒成立9周年之际,刘永好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农牧行业作为关系民生的传统行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当前智能制造、生物科技、数字科技飞速发展,如何用数字化赋能传统行业?用新质生产力重塑传统农牧业的呢?从1月11日起,总台财经节目中心推出特别报道《创新担当访名企》。
3月5日晚间,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在接受时代周报等媒体采访时表示,饲料、养殖业、食品加工是一环扣一环的全链条,目前食品加工行业逐渐向方便的半成品和成品发展,如何应对挑战是新希望当前应该考虑的问题。
“我是一个老委员,更是一个老农人。”30年前第一次当选全国政协委员的情景,刘永好至今记忆深刻,“做了《私营企业有希望》的发言,引发共鸣,反映了不少人的心声。随着改革开放,大家看到了民营企业的活力和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