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了解到潮海关又一老建筑——华员低级帮办宿舍,已完成初步修缮并对外开放,作为固定展厅展出《汕头对外贸易发展历程展》。这座老建筑有一个好听的别名…潮海关华员低级帮办宿舍位于汕头老市区小公园开埠区,俗称“红砖楼”,新编门牌号为“外马路20号5座”。
同样许多汕头人没有想到,疫情过后,汕头老城的西堤片区突然迎来大范围拆迁,没有征兆,没得商量。作为汕头市区的西门户,礐石大桥北岸的西堤片区,确实形象不怎样,建设杂乱无章,大部分楼房已经很破烂,重新规划进行改造提升是必要的;但提升品质是不是就一定要拆除全部,谁又能说得清。
信息时报讯 (记者 李丹) 近日,有市民反映位于越秀区榨粉街的一栋建于民国时期的红砖楼被围蔽,面临着拆除命运。记者随后从雅荷塘社区居委了解到,该建筑并非历史保护建筑,目前拆除的一部分为屋主房屋改建,另一部分属于教育用地,将用于建设学校运动场。
徐汇区康健路341弄7-8号的“红砖楼”原是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1幢3层红色砖木结构职工住房,房龄已达70年。一年前,这幢楼的墙体还存在多处开裂、天花板坠落、漏雨漏水等问题,居民迫切希望改善脏、乱、差、小的内外居住环境。
徐汇区康健路341弄7-8号旧住房成套改造房屋日前交付,从启动改造到居民回搬,仅用一年,成为上海最快完成的拆除重建项目。这一加速度背后,还蕴藏着两个全市首次,多方合力蹚出一条城市更新的新路径。练就撑伞炒菜的“绝活”“进来进来,这是我的新家803室。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贝多芬),“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郝普斯曼),我希望骑楼文化能够作为我们汕头一曲回味悠长,富有历史底蕴和人文气息的音乐,声声不息,代代相传,永远成为汕头人引以为豪的文明乐章!骑楼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发展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契机。
来源:解放日报在徐汇区康健路上,房龄高达70年的康健路341弄7—8号“红砖楼”通过“原拆原建”,克服重重问题挑战,改造为一栋11层现代住宅。年过七旬的居民郑莲仙感慨,终于住上了电梯房,不用再过“一下雨就得打伞烧饭”的生活。
汕头特区40年40建筑(转自名家志)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南粵大地,作为全国四大经济特区之一, 汕头建筑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汕头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四十年,城市、建筑与文化也发生多元的变化。每个年代都有其独特的凝固记忆。
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以潮商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门户网站,为广大的潮商华侨企业及新阶联人士提供文化宣传服务,同时也是宣传正能量,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场中华文化,实现“中国梦”为主流宣传的网络媒体和权威信息发布平台。
无论在粤东的韩江、榕江,还是流经珠三角的东江、西江,江河上各色传统龙舟竞逐,桨声鼓声不绝于耳——生活在珠江流域的人们,不论今天从事何种职业,从塘底起出沉睡一年的“老龙船”那一刻起,就唤醒了自己身上敢为人先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