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 一双手 一辈子“十亩地,八亩宽,里头坐着女儿官。脚一踏,手一扳,咯哩咯啦都动弹。”这是至今都流传在蒲城县的织布歌谣。相传蒲城自古为历代王朝的赋税重地,百姓缺衣少食,宋元时期纺织家黄道婆四处寻找木匠,设计出了木制手摇轧棉车,又去找弹棉花的师傅,商量改革弹棉工具。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王卫 于淋凡 张倩 滨州报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和品位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在当前的消费潮流下,许多传统工艺不经意间成为了新时尚。在滨州市博兴县有种老粗布,它质地柔软、手感极佳、透气性好,深受大众青睐。
12月4日,在迁安市高引铺村绣娘手工坊,绣娘们正在进行织布前的相布工序处理。 河北日报记者师源摄近段时间,迁安市高引铺村绣娘手工坊里格外热闹。为了赶制春节前的订单,绣娘们每天早早来到手工坊,伴着咯吱咯吱的织布声,在一拨一梭中传承古法技艺,在一经一纬里织就美好生活。
老粗布又称“土布”,它是淳朴的劳动人民以纯棉为原料,用原始的纺车,木织布机一梭一梭精心编织而成,在中国已有数千年历史。刘花芹是赵县新寨店镇西何庄村人,年过花甲的她,有得一手织布好手艺。在她家随处可见的床单、枕套、沙发巾都是她自己织出来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佩雯 通讯员 张璐 肖巍枣阳粗布,加上大学生的创意设计,能碰撞出怎样的变化?婚庆家纺、蜡染服装、首饰配饰、手包、挂件……12月16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武昌首义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的展厅,立刻被琳琅满目的学生作品包围。
古老的机杼声早已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然而在邹平明集镇西闸村又听到了这久违的机杼声。清朝初年,苗氏家族苗志勇在周村旱码头经营以布匹贸易为主的汉家老苗商号,并在其老家现明集镇西闸村开办织造厂,鼎盛时期上百台织机日夜织作,机杼声声响彻数十里。
极目新闻记者 周萍英视频剪辑 李小雪通讯员 李晓军 雷剑2月24日,襄阳文旅发展大会的现场,摆上了一台木头织布机。一根根纱线在一推一挡间蔓延,吱吱呀呀的声音,引得周围人纷纷围观。这种枣阳粗布制作技艺,是枣阳民间世代传承的一种手工纺织棉布传统技艺。
滨州日报/滨州网邹平讯6月20日,在端午节即将来临之际,邹平市明集镇苗家老粗布非遗传承人孙春香将端午节文化元素融入粗布中——手工做香囊、端午粽刺绣,在“多彩”的“风味”中展示着传统文化的魅力。走进位于明集镇西闸村的苗家老粗布非遗展厅内,掀帘而入,淡淡的艾草香味阵阵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