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地带的陕北,靠天吃饭,旱灾又是陕北最主要的灾害,遇到大旱,沟里一条唯一饮用的漫滩河变成了浅滩,龟裂的土地象历经风霜老人脸上深深的皱纹一样苍桑,在这个旱魔的笼罩下,播种时节几个月都不下一滴雨,地里的庄稼几乎颗粒无收,还搭上了种子,再加上霜灾,雹灾,冻灾,虫灾的肆虐,在自然灾荒面前人们束手无策,而每次大旱之后紧跟着就是瘟疫,死伤无数,“故有三年一歉收,五年一大谨,一年不旱遭水患的说法。”
比如说视死如归的王二小,英雄爆破手以及人桥等等,这些课文按照我们当时年龄段的特点,编者在每册的排版上都有侧重点,比如说一二年级基本上是突出小英物,而后到了三年级以后,课本里的英雄人物就放大到各个年龄段的,读起来让人崇敬有加,对我们的童年影响很大。
八零后喜欢老课本,是因为这一代人在童年里都有很多美好的回忆,这其中就包括很多在小学的时光,有那里,郎朗的读书声从这里传遍田野,池塘里的蛙声从窗外传进教室,上下学的路上与花鸟虫鱼相伴,青苗与麦香与书里的油墨香相和,这样的情景哪又不难忘呢?
我爷爷76岁去世的,已经去世20年了。我有记忆开始他就一直是光头,有时候头上还绑着布,下雨干农活时会穿着蓑衣打着赤脚。刚上三年级翻开语文书时,第一篇课文的老红军脸上没有肉的状态就非常神似我爷爷。过完年来上的第一课,在艰苦的岁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