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字,本是一类以识字为目的的儿童启蒙教材。清代、民国初期,为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现了一大批为普通民众提供生活教育、为农工商阶层提供初步职业教育的杂字课本。它们多由未入仕的民间学者创作,以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韵文的形式,反映日常生活、生产经验中常见的事物和工艺等。
印有文字的杯子和盆,史地、国语、算术课本...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陕甘宁边区政府借助它们为群众和部队开展扫盲教育。建国初期,我国学龄儿童入学率仅有20%左右,而如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已达94.8%以上。扫盲运动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力量,也改变了一代人的生活和命运。
许过林为游客讲解许过林为游客讲解清末时期的课本清末时期的课本许过林展示民国时期的教科书民国时期的教科书抗战时期晋冀鲁豫边区课本许过林为游客讲解收藏课本背后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后的扫盲课本新中国成立后的扫盲课本内页上世纪50年代课本一册册课本静静躺在玻璃展柜中,书页泛黄,从1890年至
潮新闻客户端 徐惠林信息爆炸时代,如今人人读过书,个个学文化。但就在数十年前,可并非这样。在农村,改革开放后,有一段时期国家很重视扫盲工作——让无数农人改变“睁眼瞎”。风刮到最底层的乡村,连我们读初一临时所在的后村村小前排教室,东面一间也曾被安排办起了扫盲班。
新中国成立初期福建农村扫盲所用的课本新中国成立前,福建大多数劳动人民不仅生活困苦,文化水平也很低,他们由于不识一字而被讥为“睁眼瞎”。新中国成立时,福建人口中的文盲比例超过80%,有的地区甚至达到90%,而农村更是文盲遍地,有些山区农村竟无一人识字。
来源:【赣南日报】□记者钟雅欢 通讯员钟燕林 李华诚10月28日下午4点多,在瑞金市金穗学校,有些学生在足球场上组队竞技、挥洒汗水,有些学生在教室聆听心理健康讲座,还有些学生在课外活动室练书法、学写诗……在学校的多元课程体系下,学生们可以参与艺术、体育、心理健康、综合实践等丰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