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她在小说里没有放过任何人:刻薄扭曲的曹七巧,强奸小女佣的五老爷,自私自利的郑先生…她从上海出发,在火车上看见外面的士兵吃着大饼油条,人很瘦,脸冻得红扑扑的,她心里很难过:火车在晓雾里慢慢开出上海,经过一些洋铁棚与铅皮顶的房子,都也分不出是房屋还是货车,一切都仿佛是随时可以开走的。
耗时8年整理,跨越近半世纪,累计700余封,共达70万字的张爱玲与挚友宋淇、邝文美夫妇书信集,终于在这个“爱玲爱玲年”的九月揭开神秘面纱,这枚震撼学界与张迷的重量级炸弹,衬得两岸三地数不胜数的纪念活动与文章都成了自顾自的热闹,熙熙攘攘,失了颜色。
也许确是如此,不过时间久了,难免有例外,1980年她写了长文《谈吃与画饼充饥》,历数自幼至长喜欢和不喜欢的中西食物,文章很见笔力,在当时就反响不俗,直到今天讨论三四十年代上海的西点,也常常会引用其中的内容。
“中国人好吃,我觉得是值得骄傲的,因为是一种最基本的生活艺术。”飞达在民国上海的咖啡馆/西点店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历史也久远,目前可以查到的最早的记录在1913年,《行名录》里记载的店名为“Confectionery & Bakery”,直译就是糖果和面包店,看起来像是没有正式店名的小铺子,由Carl Fieldler夫妇创办,地点在百老汇路6号。
《谈吃》一文中提到:离我学校不远,兆丰公园对过有一家俄国面包店老大昌,各色大面包中有一种特别小些,半球型,上面略有点酥皮,下面底上嵌着一只半寸宽的十字托子,这十字大概面和得较硬,里面搀了点乳酪,微咸,与不大甜的面包同吃,微妙可口。
此后,她在威斯康辛大学执教多年,研究领域扩展到二十世纪华语文学、东亚跨文化研究和视听文化研究。她有意识地运用上述诸领域的研究方法,利用新鲜出土的材料,辅以“焦距的调整”,最终在新著《缘起香港:张爱玲的异乡和世界》中展现了一个崭新、迷人的世界,大大深化了我们对张爱玲的认识。
原文标题:民国才女张爱玲的软饭之鸭舌张爱玲是民国时著名才女,一句“出名要趁早”成为指点此后历代才女的金玉良言。男人心中的理想女人有几个标准是共通的——所谓上的厅堂,下的厨房。以此衡量,张爱玲绝对算是优秀女人,除了这两条,她还多一条“写的好文章”。
在谈吃与画饼充饥里,张爱玲大方地说,中国人好吃,我觉得是值得骄傲的,因为吃是一种最基本的生活艺术。他写来写去,都是他故乡绍兴几样最节俭清淡的菜,除了当地出笋,似乎也没有什么特色,这样炒冷饭的次数多了,未免使人感到厌倦。
鹊格利接手后,外文店名一变再变,先是“Tchakalian & Cie”,1934年又改为“French Bakery”,1938年再改为“Tchakalian Bros'French Bak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