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曲忠芳 北京报道1999年,王蒙、刘震云等六位知名作家起诉“世纪互联”公司侵犯其著作权;2015年,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新兴聚合类资讯App被以《新京报》为代表的新闻媒体机构维权;自去年至今,AI大模型爆发,国内AI声音、AI图片、AI视频侵权案涌现,在大洋彼岸的北美,
亲耳听到的就一定是真的吗?未必。媒体调查发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语音大模型应用的发展,大量 AI 合成声音 App 涌现,最快只需十几秒便可 “克隆” 出一种声音。与此同时,AI 声音滥用现象愈发突出,不时引发争议。
作为2024北京文化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北京市版权局承办的“数字时代版权创新发展与保护治理”沙龙于9月20日在京举办。与会嘉宾就数字化浪潮下,数字技术的发展对版权保护与治理所带来的挑战话题,进行深入思考与交流。
今天上午,北京互联网法院对全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进行一审宣判,认定作为配音师的原告,其声音权益及于案涉AI声音,被告方使用原告声音、开发案涉AI文本转语音产品未获得合法授权,构成侵权,书面赔礼道歉,并赔偿原告各项损失25万元。
来源:人民日报 【案情】原告殷某是一名配音演员,他意外发现自己的声音被AI化后,在被告之一某科技公司运营的平台上对外出售。殷某将某科技公司、某软件公司、某文化公司等被告起诉到北京互联网法院,主张被告的行为已侵犯其声音权益,要求停止侵权、赔礼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
□刘佳瑶 (郑州大学)近日,配音师殷女士发现自己的声音被非法AI化,并制成产品在多个平台上售卖,引发版权争议。不难看出,在数字化时代,AI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们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新的法律问题和社会争议。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全国首例“AI生成声音人格权侵权案”由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主办的“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4年度十大案件”宣传活动网络投票近日已启动,49个广受社会关注的热点案件在网上进行展示,并接受社会公众投票。
殷女士是一名配音师。2023年5月,她发现某平台出现了用自己的声音配音的视频。网上流传的视频中的配音是AI处理后的声音,但殷女士仍能迅速辨认出其是自己的声音。殷女士发现,这些配音是一款名叫某某工坊的软件转化的。用户输入想要配音的文字,点击按钮,软件就能将文字转化为相应的声音。
我国民法典第1023条规定对自然人声音的保护参照适用肖像权的保护,明确将声音权益作为特殊的人格利益予以保护。随着AI语音合成技术的广泛应用,声音被收集、合成、制作、模仿甚至篡改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对声音权益的保护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视频 杨扬夏子 王贝贝)当前,AI已在多个领域被广泛使用,从医疗、教育再到金融交通,人们在享受它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它所存在的法律风险。那么在运用AI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遇到麻烦时,又该如何维护自身权益?
□郑茜 (四川外国语大学)近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对全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进行了一审宣判。据央视新闻报道,配音师殷某意外发现自己的声音被AI化,在一款名为“魔音工坊”的APP上以“魔小璇”的名义对外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