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中国完成三大改造到改革开放之前一般被认为是新中国工业化初期阶段,强点艰苦奋斗的阶段。对应1960、1968、1975年三次“上山下乡”,约有2000万城市知青和几乎同等规模的农村中学生回乡劳动、支援边疆建设、接受再教育。
1950年,在新民主主义经济路线的指导下,当国家通过土地革命红利和国有资本控制力成功克服经济领域的通货膨胀与恶意投机后,随即便在自由市场的周期性变化中产生了通货紧缩,社会总需求的相对减少导致大量企业生产过剩,工商业陷入萎靡状态。
上篇说到了,中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和二次工业革命的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下一个阶段的积累。无论今天的中国,还是当年的英国美国日本,不同行业、领域和地区的产业升级,不可能“一二三阶段齐步走”,而是各部门和地区,按各自步伐共同发展,呈叠加波似的次第推进。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动力和前提,中国特色工业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条路,既遵循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为工业化充实新的发展内容、特色和路径;既包含对西方工业化的理性反思,也包含建设中国特色工业文明的积极探索。
编者按: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从对建党百年来重大经济成就的回顾中探索其理论与实践的逻辑,汲取智慧和力量,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财政科学》编辑部与中央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公共经济教研室共同举办《财政科学》专题沙龙第15期“百年重大经济成就与展望——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沙龙邀请知名学者就此专题展开研讨。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伴随工业化的推进和工业产业发展,形成了不同发展阶段的工业结构特征,这既符合工业化的一般规律,也与不同时期的国情世情相关,更受我国政府和工业企业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不断上升。广东更要认清大局大势,科学把握发展阶段、合理区间和经济安全之间的辩证关系,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以如履薄冰的紧迫感、如临深渊的危机感、重任在肩的使命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