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雪娜今年春节假期,洛阳市文旅市场持续火热,迎来新春“开门红”。2月17日,记者从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获悉,春节假期,洛阳市共接待游客1113.5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2.93亿元,同比2019年分别增长280.54%和345.
来源:中国旅游报 本报首席记者 王 玮 记者 唐伯侬轻摇团扇,衣袂翩翩,让人有了梦回隋唐洛阳城的时光交错感。五一假期还未到来,正值花季的洛阳已经热闹起来了。“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看着男女老少身着汉服赏花的场景,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
【大河财立方 记者 朱娟 段伟朵 文 冉衡 摄影】着汉服、绾青丝、点朱丹……自去年以来,洛阳汉服热度始终不减。在洛阳市洛邑古城、天堂明堂、应天门、丽景门等众多景区、景点,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穿着汉服拍照打卡,也带动了汉服产业的发展。
河南省洛阳市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内,游客身着汉服参观游览。黄政伟摄河南省洛阳市中国国花园牡丹观赏区内,游客身着汉服在参观游玩。人民网记者 尚明桢摄河南省洛阳市中国国花园汉服体验馆内,游客在体验汉服妆造。黄政伟摄 河南省洛阳市中国国花园汉服体验馆内,游客在体验汉服妆造。
新华社郑州3月19日电(记者韩朝阳、任卓如)穿一袭汉服,漫步洛阳市老城区西大街,逛老街、赏文创、品美食,仿佛穿越了时空,踏入一幅流动的历史长卷。“洛阳牡丹甲天下,丽景城楼世无双”。位于洛阳市老城区的丽景门,曾是金明洛阳城的西门,城楼下由西至东的1.
今年春节在洛阳,无论是在各大景区,还是在地铁和餐厅,到处都是身穿汉服的年轻人。难怪有网友感慨:“洛阳是不是不穿汉服不让进?”不得不说,汉服与洛阳的适配度几乎“满分”。作为十三朝古都,洛阳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穿汉服游走在白马寺、龙门石窟、洛阳博物馆等景点,一点也不违和。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郭歌这个五一假期,各地旅游出行市场迎来预订热潮。据美团数据,截至4月24日,五一假期文旅预订单量(含景区、住宿、交通等)周环比增长超190%,北京、上海、成都、重庆、西安、长沙、广州、武汉、南京、青岛为全国TOP10热门目的地。
人民网记者徐驰 王佩从零收入到日薪1000多元,李新敏只用了10天。本是全职宝妈,闲来无事参加了社区免费的“化妆”培训班,竟端上了“金饭碗”。“现在想来,社区‘早有预谋’。”李新敏说,“一天学8小时,不让带手机,严格得‘不正常’。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河南洛阳老城区内,洛邑古城从睡梦中渐渐苏醒。城门内,碧潭荡漾泛彩船。忽闻琵琶声起,“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宫装美人舞于岸边,“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舞者如痴,观者如醉。走在古城内,双手轻抚文峰古塔,万千思绪涌上心头。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学桦 肖遥 王雪娜/文 吉小平/视频西安与洛阳,均以“古都”闻名于世。如今的文旅发展趋势中,两座古都不约而同主打汉服体验。不论行走在大雁塔下大唐不夜城,还是游人如织的洛邑古城,“穿汉服不违和、不穿汉服少点什么”成了大家的最直观感受。
晚上10点,河南省洛阳市城区内灯火通明,身着各式汉服的小姐姐穿梭在洛邑古城,笑声不绝于耳,仿佛梦回大唐盛世。很多年轻人来这里观光打卡,夜游龙门,闲逛夜市,身影遍布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洛阳,这座十三朝古都因为他们的到来充满活力。
夜晚的洛邑古城灯火通明,青石板路被大红灯笼的余光染亮,一群身穿唐代襦裙、披着厚厚披风的年轻女生手持团扇,步履轻盈的穿过朱漆大门。不远处,有摄影师指导两个身穿汉服的小朋友调整姿势。镜头中,汉服与飞檐翘角的古城相映成趣。这样的场景,如今在洛阳市老城区的景点中随处可见。
河南日报记者 陈学桦 王雪娜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肖遥描青黛、点朱唇,身着一袭汉服,步入洛阳龙门石窟景区,乘古色古香的游船,沉浸式体验“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以洛阳为例,“汉服+”成为当地旅游的一大亮点。
敦煌的“异域公主”、平遥古城的“晋商少奶奶”、邯郸的“战国袍美人”、西双版纳的“傣族姑娘”……古代服饰配上相应的妆造,在古风气息浓郁的景点“变身”打卡,这种沉浸式的旅游方式体验感满满,尤其受到年轻游客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