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可以点击一下“关注”吗?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每天给您带来不一样的故事,感谢您的支持,小九这厢有礼了!今日话题:夏日夜晚的虫鸣声原来是它!网友:蛐蛐、蟋蟀、癞蛤蟆洗刷冤屈了竹蛉,又称为中华树蟋、台湾树蟋、印度树蟋,是直翅目蟋蟀科昆虫。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夏日苦闷,炎热难耐,当耳畔的微风都夹杂着热气吹过,最热的三伏天也近在眼前了。7月7日,夏天的第五个节气——小暑,就在愈发升高的气温中来临了。小暑至,盛夏始。民间流传着“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说法,但此时,一年中最热的日子还未到来。
每年夏天,大家最熟悉的虫声莫过于吱吱吱的蝉鸣声,你以为它是热炸了才发出这种声音,而且越热叫得越响,其实并不是哦,它这是在求偶。同种昆虫之间、不同昆虫之间都可以通过发声相互交流,完成个体间的召唤、求偶、警示等信息传递。
二十四节气|小暑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当太阳黄经达到105°,我们就迎来了小暑这一天。小暑有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壁);三候鹰始鸷。”作为季夏的开端,小暑这天有什么有趣的自然现象和风俗习惯呢?跟着小布一起了解下吧。
8月23日是24节气之一的处暑,这个“处”,并非“处于之中”,而是“止”的意思,表示炎热的酷暑结束。有句“处暑”诗,叫作“鸣蝉声去夫见凉,蟋蟀青春正当强”。这时,听到的蝉鸣声渐渐稀少,而青春正当年的蟋蟀,成虫达到最大,所以叫声会多起来。
编者按:野猪下山了!“猴纸”到我家阳台了!野生动物进城的消息频现社交媒体。事实上,我们身边居住着众多本土野生动物,它们与我们为邻,我们却鲜少了解它们。了解、友好、相伴,万物方能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夜听蟋鸣昼听蝉文 | 王志良TONIGHT夜读大自然的春夏秋冬,有着各种不同的美妙音乐。车窗外映照着夏末初秋交替的阳光,一个是匆匆来临,一个是姗姗离去。文友相约去浙江长兴农家乐。一干人兴致勃勃登上大巴,汽车沿着沪杭高速公路两个多小时便抵达长兴。
作者:孙红卫(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关于大自然的乐音,古人说过“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此处的虫声指蟋蟀的鸣声。蟋蟀又称作蛐蛐、促织、秋虫,在秋日里最为常见。甲骨文“秋”字上面的字形就是一只蟋蟀,是用候虫表达物候变化,反映时序更易。
夏季的台风给淄博带来了一场不小的雨,淅淅沥沥的秋雨下了一天一夜,雨水滋润了大地,又让植物在这秋天里焕然一新。古人云:“一场秋雨一场寒。”时间就像一个过客,匆匆向前永不停歇,一场秋雨过后,天气渐渐地凉爽起来了,在晚间明显地感觉到与白天的温度有了差距。
晚上,我正要休息,却听见窗外草丛里蟋蟀在鸣叫。季节的变换真是神奇,夏天是夏蝉长鸣,秋天是蟋蟀高歌,各自成了季节的代表。追溯到甲骨文的“秋”字,字形便是上面一只蟋蟀,下面是火。蟋蟀鸣秋,借以表达秋天。山东的蟋蟀全国闻名,而盛产蟋蟀的地名里都有个“宁”字:宁阳和宁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