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0月19日下午,中央红军进入陕北吴起镇,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而在一个月前,中央红军却遇到了长征以来最大的危机,不到一万人的疲惫之师现在不知道朝哪个方向走,也不知道哪个方向才能走出一条生路。
陕北,这个位于中国西北部的广袤地区,以其独特的黄土高原风貌和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而闻名,1935年,中央红军经过长征的艰难险阻,最终抵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这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喜悦之余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也摆在了中国共产党面前:如何在经济极其落后的陕北根据地生存和发展?
那片贫瘠的黄土高原,为什么能引来全国的主力红军到此落脚呢?为了把一直跟在后面尾追的“尾巴”斩断在根据地门外,10月21日,彭德怀在吴起镇附近组织了一次伏击战,击溃敌骑兵四个团,俘敌官兵200余人,缴获战马200匹,给“马家军”骑兵一次沉重的打击。
按照原定计划,中央红军准备转移至湖南西部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没有打算要做太远的长途跋涉,但在转移途中根据敌情的不断变化,中央红军先后七次改变落脚点,终于在第八次时选中陕北作为革命的大本营,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为什么红军最终要去陕北。众所周知陕甘革命根据地,也称西北革命根据地,从1935年10月,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到达延安的吴起镇,至1948年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离开陕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