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途径,关注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确保乡村最弱势群体的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现在社会对中小学教育意见很大,孩子和家长都承受着非常巨大的压力,学校和老师也非常辛苦。而如此艰苦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孩子,未必符合我们的期待,甚至让我们大失所望:高分低能,缺乏社会责任感,没有动手能力,更没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当今社会,学校教育被寄予厚望,它是塑造未来一代的重要力量。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学校教育的漫长历程中,存在着一些失败行为,值得我们深入总结与反思。一、过度注重分数,忽视全面发展在许多学校里,分数几乎成为了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
走进崇明区竖新小学的一年级课堂,数学教师张军正在上《小于、等于、大于》一课,这个班级只有9位学生,他们回答问题后,老师便撕下一枚小贴纸作为奖励送给学校。“老师,你手上的贴纸掉啦!”课堂上,一位孩子大声对张军说,全班同学都笑了。
来到宝山吴淞地区,入眼的便是大片的新村式住宅。20世纪,上棉八厂、上钢五厂等在这里建厂,工人新村应运而生,多个学校配套建起,也包括了成立于1989年的上海市海滨第二中学。三十余年过去,随着企业的关停并转,大批青年前往新城区居住,学龄儿童也逐年减少。
中等职业教育要走出困境,首先要找到造成当前困境的原因,不能只关注当下困境的表象。这一原因就是20世纪末开始的高等教育大扩招。高等教育大扩招带来了整个教育体系的结构性变革,中等职业教育在多方力量挤压下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发展格局。这一过程经历了20多年。
“好球、好球……”随着哨声吹响,四川汉源县宜东镇中心小学男子足球队的学生奔向绿茵场,大家欢呼着拥抱在一起。这一幕发生在近日举办的第五届“贡嘎杯”青少年校园体育联赛小学男子足球小组赛中,宜东镇中心小学男子足球队对阵成都一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