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广西来宾11月28日电 题:“90后”壮族“织郎”玩转非遗 “名锦”焕发时尚光彩作者 陈秋霞夜幕下,广西来宾市忻城县土司老街传来机杼声,“90后”壮族男子兰培文正坐在传统竹笼机前织锦。随着编花竹一条条地逐次转移、反复纵线牵引,锦面上呈现出清新的粉红色花纹。
“传承”原标题:壮族织锦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村灵——(引题)巧手织经纬 融合传非遗(主题)人民日报记者 祝佳祺 李维俊纺纱、染色、梳理纱线、投梭打纬、编织花纹……棉纱在织娘手中飞舞,精致的菱形花纹让墨蓝色素布不再单调。壮族织锦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新网广西新闻11月17日电 题:非遗大师助力来宾一职校成壮锦及瑶绣传承创新基地作者 马昌华坐落于红水河畔的来宾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是一所人文蔚起、多民族融合的中等职业学校。学校的民族文化像美丽的红水河一样源远流长,令人向往。
新华社南宁6月6日电(记者黄浩铭)一排排形态各异的生肖玩偶,各式花纹图案的饰品,充满民族元素的领带、提包、挂件……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织锦工艺大师谭湘光的工作室里,用壮锦制作而成的产品琳琅满目。工作室的中央位置,一台老式的竹笼织锦机见证着壮锦悠久的历史。
【来源:广西新闻网】广西云-广西日报讯(记者 罗婧 通讯员 李昀芳)近日,由南宁海关技术中心主持制定的壮锦国家标准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正式发布,并将于2025年5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是我国首个少数民族非遗纺织类国家标准,有助于推动壮锦的保护、传承、创新与发展。
新华社南宁9月13日电(记者黄凯莹 陈一帆)“三月三”“刘三姐”等民族特色文化品牌,铜鼓、壮锦、风雨桥、干栏建筑等民族文化瑰宝……广西地处祖国南疆,壮、汉、瑶、苗、侗等12个世居民族融合聚居,孕育出内容丰富、底蕴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壮锦,是由棉线或丝线“通经断纬”方式织就而成的民族手工艺品,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2006年,壮族织锦技艺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州县是广西壮锦的发源地之一。
近日,南宁海关技术中心主持制定的《壮锦》国家标准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并于2025年5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的制定,填补了我国“四大名锦”中壮锦国家标准的空白,也是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非遗纺织类国家标准。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崇左11月7日电 题:千年壮锦古韵今风共舞 成中外年轻人热捧潮物作者 杨陈 钟世佳屏风、挎包、香囊、壁挂、布偶、服饰……走进位于广西崇左市龙州县的壮锦世家工作室,琳琅满目的壮锦织品映入眼帘。织娘们的巧手在木制织锦机前上下翻飞,有序地忙碌着。
服饰、手袋、屏风、公文包、杯垫……近日,在广西南宁“壮美崇左·锦绣华章”壮锦文创媒体宣传推介活动现场,琳琅满目的展品吸引了参会者的关注。“这个壮锦包做工精致,很有内涵,颜色和纹理都深得我心。”嘉宾陈燕说。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中新社百色2月7日电 题:广西千年名锦成俏销伴手礼作者 陈秋霞 陈沿佑 许丽媛壮锦系列装饰画、壁挂、摆件、围巾、披肩、布偶、桌旗......走进广西靖西市壮锦厂,壮锦产品琳琅满目,色彩斑斓的图案在锦布上逐渐呈现。“客人定制了几百份壮锦礼盒,两个月前我们就忙起来了。
原标题:广西实施壮锦非遗手工艺技艺培训项目(引题)千名织娘“怀梦前行”创业就业(主题)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高峰 发自南宁 非遗手工集市展示精美壮绣、模特走秀演绎学员作品、优秀创业项目喜获30万元资金支持……1月10日,旨在推动广西壮锦非遗传承与创新、赋能女性创业就业的“怀梦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