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课标颁布,为我国新时代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描绘了愿景、明确了使命、指明了方向。成都市盐道街小学得胜分校也在新课标背景下,持续推进课堂变革,力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新课标提出的明确要求,是加强课程综合和协同育人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语文整合教学研究所致力于做好国家级教学成果的深化研究和成果推广工作,精心制定行动方案、建设活动平台、分类组建联盟学校,尤其是乡村学校,聚焦课改难点,研究学科育人、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不断激发教学改革创新活力,逐步形成项目成果推广的新模式。
历史、音乐、美术老师同台上课,穿插讲解,互动配合;课堂变成了大舞台,同学们赏析油画、合唱歌曲、情景互动……近日,由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泉州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历史、音乐与美术跨学科主题学习研训活动在南安市宝莲中学举行。
2022年4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正式颁布,义务教育新课程再次迭代为更“新”的课程。作为一线学校,我们最关注的就是新方案、新课标中传达出的新精神、新举措,也力图全面领悟和把握新方案与新课标对一线学校实践的新要求。其中,“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重点。
上周,教育部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对最新修改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有关情况做了说明。其中,教材局局长田慧生提及新课标相关信息时明确说到:新课标将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精选和设计课程内容,设置“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占本学科总课时的10%,强化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增强了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自2022版新课标颁布以来,大单元教学、学习任务群、大概念、项目化学习等一系列新理念引领着新时期的教育教学,结合“双减”工作和作业设计研究工作,进一步提高教师跨学科和疑思发现式教学研究能力,进一步促进跨学科与疑思发现式学习的协同创生,让高质量作业设计为课堂增添动力,为学生学习增添
“桔子放久了一半变绿了,能切了再吃吗?”“切片面包分别被筷子、干净的手、脏的手和手机触摸过,哪一片最容易变质?”一个再小不过的生活细节问题,被七年级的学生提出来,是不是不少家长都会“卡壳”?结论到底会是怎样,如何用实验来证明?孩子们自己动手,做了一个类比实验。
前段时间,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提及新课标相关信息时明确说到:新课标将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精选和设计课程内容,设置“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占本学科总课时的10%,强化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增强了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为了进一步落实新课标理念,充分发挥跨学科学习的整体育人优势,引导教师关注研究跨学科主题学习,统筹设计跨学科综合课程,树立学科融合的新型教育理念,蚌埠第一实验学校小学部六年级开展了“小玩具、大智趣”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活动。
■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路径新课标背景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基于学生的基础、兴趣等学情,围绕具有真实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研究问题,以某一学科内容为基础,运用并整合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方法等,开展综合学习的一种方式。
无论是在实践核心素养落地,还是在探索育人方式的变革过程中,评价都极为重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设置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强化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封面新闻记者 周丽梅11月29日-12月1日,由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四川省教育学会、成都市温江区教育局主办的“素养立意、学本立场——2023四川省第九届初中课堂博览会”在成都市温江区东辰外国语学校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