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澎湃新闻 历次国家组织的药品集采中,手握大量原研药的跨国药企弃标或未中标都会引发行业关注。在第十批集采的中选名单中,消失的跨国药企再次引发行业关注。那么,跨国药企为何集体未中标第十批集采?国产仿制药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集采又该如何平衡多方利益?跨国药企为何退出第十批集采?
曾经风靡各大医院的进口药,如今正悄然撤离! 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有人拍手称快,认为这是国产药崛起的契机;也有人忧心忡忡,担心未来用药选择受限,甚至影响治疗效果。进口药撤离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相?这仅仅是医药行业变革的开始吗?
为缩减成本,寻求新的市场增长点,精简产品管线也是跨国药企的一项重要手段。近日,百时美施贵宝(BMS)在其第一季度报告中表示,计划在2025年底前通过大规模重组削减15亿美元成本,在全球范围内将大约裁员2200人,占总员工的6%。
医药格局大洗牌在当今的国内医药领域,一场惊天动地的变革正在悄然上演!最近,咱们国内的医药圈发生了一件足以撼动整个行业根基的大事!随着药品集中采购政策坚定不移地一路深入推进,进口药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并且正逐步从中国公立医院市场黯然“退场” 。
在不少跨国药企宣布或传出分拆健康消费品业务的情况下,拜耳在中国持续加码健康消费品业务。10月16日,拜耳健康消费品中国创新合作中心(China Center of Innovation and Partnership,CCIP)于上海生物医药前沿产业创新中心正式揭幕。
从前认为进口药贵到“怀疑人生”,现在又担心3分钱一片的药质量是否有保障——这是当下不少患者的真实心声。去年12月,在第十批中国药品集中采购中,所有原研药企或放弃竞标或象征性报价,最后无一中标,引发巨大的舆论关注。
“进口药”,集体“消失”了?作者:朱末来源:快刀财经(ID:kuaidaocaijing)进口药越来越难买了,甚至根本开不到,这是最近发生在中国许多公立医院的真实场景。今年1月初,有家长发文称,其孩子接种完第一针默沙东甲型肝炎灭活疫苗维康特后,再接种第二针时,被告知已断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