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优秀的文学作品离不开对生活的描写。真实地反映生活的一草一木、一情一景,作品才能引起读者共鸣。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人民网“文艺星开讲”特别策划“书香之夜”邀请麦家、毕飞宇、梁晓声三位作家,与读者分享不同的人生况味。
前一段时间,电视剧《人世间》大火。随着它的播出,作者梁晓声,也被推上了热议。梁晓声祖籍山东荣成,生于哈尔滨,当代知名作家、学者,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资深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创作了多篇小说。
《人世间》梁晓声散文集:大时代中小人物的清醒,岁月与生活的馈赠。这一群生活在北方省会城市“光字片”区的周姓一家人,及其生活在家乡这个小社会的亲友,将知青岁月、三线建设、改革开放等50年中国百姓生活史串联起来,如此宏观而又如此微观地全面呈现城市底层平民的生活,共同构筑了人世间最平凡也最不俗的人物群像。
新民晚报讯(记者 朱渊)根据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作家梁晓声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人世间》将于7月13日至16日在上海宛平剧院上演。该剧汇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国歌剧舞剧院等优秀设计团队及演员。此度亮相申城的版本经过全新打磨升级,并特邀北京人艺演员苗驰、李小萌加盟。
迎新春开栏语孟德斯鸠说: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书籍,记载着历史,反映着当下,思考着未来。阅读让我们去愚昧,明事理、辨真假。春节在尽情吃喝玩乐游的闲暇之余,不妨,撇开喧嚣,拨开冗务,于小楼一角仔细品味,咀嚼书中的宁静和快乐。
插队、上山、下乡,都是一些已经距离现在很久远的话题了,而对于发生于那段时间的故事,怎么讲都不会忘记,时至今日仍然吸引着人们的目光,知青文学更是长盛不衰,而在所有的相关作品和作者当中,有一个人一定要提,他就是被称为“知青文学第一人”的梁晓声。
2022年《人世间》热映并出圈,它通过周家五口人的经历勾勒出了宏大的历史变迁,小人物的酸甜苦辣令人共情,诸多台词广为流传。这些话很难说是惊艳,甚至乍看之下“不过尔尔”,然而正是这样“耿直”的遣词造句,抒发了人世间的独特体验,突显了平凡无奇的生活瞬间特有的诗意。
这部作品在2019年荣膺“茅盾文学奖”时,组委会给它的授奖词是这样的:“在《人世间》中,梁晓声讲述了一代人在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奋斗、成长和相濡以沫的温情,塑造了有情有义、坚韧担当、善良正直的中国人形象群体,具有时代的、生活的和心灵的史诗品质。”
在对谈开始前,我先简单介绍下梁晓声老师的书籍,目前梁老师最有名的一套书就是《人世间》,我相信不少人都看过《人世间》这部电视剧,但实际上,小说的描述和电视剧中的表达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而且小说的文字读起来是那种娓娓道来的感觉,所以大家可以读原著感受一下。
寂寞是由于想做事而无事可做,想说话而无人与说,想改变自身所处的这一种境况而又改变不了。寂寞是对人性的缓慢的破坏。寂寞相对于人的心灵,好比锈相对于某些容易生锈的金属。而阅读的习惯,可以使人具有特别长期地抵抗寂寞的能力。——梁晓声《论寂寞》梁晓声,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河北日报客户端 2022年,梁晓声的长篇小说《中文桃李》出版时,面对读者,他曾表示自己的“梁记面食店”要关张了。而其最新长篇小说《父父子子》(中信出版社2022年12月出版),极有可能是梁晓声长篇小说的压轴之作了。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为了大力加强法院文化建设,切实落实《金昌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打造学习型干警研究型团队书香机关的实施方案》,金昌中院将持续开展“荐书、读书、品书”活动,每周通过微信公众号推荐一本书籍,每天推送干警读书心得,“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进一步推动形成读经典、学理论、强素质、作表率的浓厚氛围。
在中国作家协会会议室,编剧王海鸰细说着《人世间》改编经过,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从改编自茅盾、鲁迅小说的电影《林家铺子》《伤逝》,到改编自路遥小说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从改编自陈彦小说的电视剧《装台》到改编自周大新小说的电影《安魂》,在中国文学和影视发展的历史中,文学与影视在双向赋能、双向驱动中,深刻反映时代变革和现实生活,构筑了中国文艺的璀璨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