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在平乡县平乡镇霍林寨村的花瓶编织脱贫小院里,村民李香斋正和老姐妹们围坐在一起编织着花瓶,边说边笑边干活,一派欢乐喜人的做工场景。近年来,平乡镇霍林寨村大力发展手工花瓶编织业,村民靠自己勤劳的双手,编织出幸福生活。在编织小院里,记者见到了多个正在编制的村民。
临沂市临沭县王庄村农民几乎家家种杞柳、搞编织,村里的青年张洪平喜欢钻研设计,由影视、网络及报刊上的陶瓷花瓶触发灵感,自主设计拧出了柳编花瓶、葫芦、棋罐、托盘等既可观赏又能实用的艺术品,通过网上销售供给浙江义乌、北京、天津等地。
来源:【津滨海客户端】津滨海讯(记者 李婧)日前,新城镇源和湾社区开展以“变废为宝 手工编织”为主题的亲子活动。来自社区的部分志愿者、青少年家庭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开始,社区妇联手工坊负责人刘老师向家长和孩子们讲解了绿色环保、低碳生活的意义,哪些是低碳生活方式。
花千故喜欢种月季,但看过成千上万的月季之后,总感觉大同小异,颜色过来过去就那几种,浓浓淡淡,条纹斑点,纯色渐变等等,不外乎也就是赤橙红绿青白紫的各种组合,于是就琢磨怎样让月季更有新意,就想出了将月季进行花瓶一样的造型。
刘梅——编织精彩人生刘梅正在编织。作者供图苎麻编织是一项承载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传统技艺。为保护传承好这一具有鲜明“乡土味”的文化遗产,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人刘梅致力苎麻编织技艺创新,助力农村妇女创收,为这一非遗赋予独特的文化魅力,保持了苎麻编织“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特性。
央广网兰州11月7日消息(记者李红军 通讯员盘小美)在这个收获的季节,玉米秸秆、玉米皮在乡村随处可见。在村民眼中,干玉米皮是没多大用处的“废物”,只能用来烧火。但这不起眼的玉米皮,经过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手工编织达人范麦绒的一双巧手,却变成了花瓶、笔筒、提篮等精美的工艺品。
5月26日—29日,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我县组织14家藤铁家居工艺企业赴南京参展,并精选52件作品参加“百鹤杯”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38件作品角逐“百花杯”评审,共有7件作品在大赛中获奖。
走进思南书局,3楼展厅中央,一条巨型的粉色哇哇龙(WAWA LOONG)钩花艺术装置十分醒目。龙身由上百个手工钩织的“哇”拼接而成,巧妙地平衡了传统民俗手工艺和潮流艺术。哇哇龙是由潮州年轻艺术家黄嘉榆和当地一群平均年龄50岁的钩花阿姨合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