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玩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最近几年突然火了起来,陪玩软件越来越多,主打社交的陪玩平台他们的目标用户诉求不一,既有渴求上分的小白玩家,也有内心孤独,寻求玩伴的孤独者,所以陪玩方式也越来越多,然后少量陪玩平台开始提供线下陪玩、虚拟恋人等服务,不少泛二次元用户也涌入了陪玩平台。
与游戏市场同步快速发展的,是一些年轻人向往的新兴职业——“游戏陪玩师”,但在一些监管盲区也有许多问题滋生出来,一些非正规的、群组式的“陪玩团”正在吸引一波又一波尚未成年的学生加入。——————————初中毕业、年仅16岁的少年李烨(化名),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游戏陪玩师”。
有一群人,边打游戏边把钱赚了,他们就是“游戏陪玩师”。去年,中国通信工业协会电子竞技分会发布《中国电子竞技陪练师标准》,该文件将电竞陪练师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想要获得职业技能认证,需要通过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考核,两者成绩皆为60分及以上为合格。
如果在热门手游的“陪玩”相关超话发出一条帖子,说明自己的段位和要求,评论马上会被各种消息充斥——“30/h,技术陪秒上号,1.6W露露、镜,让红蓝,全程照顾游戏体验”“40/h包C,先打后付,80段射手有麦,主页信誉图可查”“娱乐25/h,俱乐部百人陪,最低巅峰2300,各种大小国金标在榜,排位可选包星包C,价格合理,欢迎点单”。
近年来,网络平台上销售的“情绪消费”服务如“叫醒、陪聊、哄睡”等成为年轻群体的“新宠”。但这一新兴业态背后,个人隐私泄露、服务不透明等问题频发,甚至涉嫌违法违规。作为消费新业态,“情绪消费”该如何规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