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耳不挖不聋,眼不揉不瞎”,是说经常掏耳朵与揉眼睛都是不良的习惯。谓“耳不挖不聋”,是因为生活中好多人都有“挖耳”的习惯,每每感到耳朵内发痒或不舒服时,就想“挖”几处。殊不知,一些不良的挖耳方式会严重的破坏耳朵的健康。虽然造成耳聋的原因有很多,有些是不能随人的意志所左右的。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乌鲁木齐12月6日电 (史玉江 杨厚伟)“我今年100岁,眼不花耳不聋,身体挺好的。”近日接受采访时,姚晓貌如是说。走进位于新疆库尔勒市的姚晓貌家中,只见客厅明亮,东西摆放整齐。记者注意到,老人在言谈中精神矍铄、声音洪亮、走路不用借助拐杖。
**核心提示|**声音响亮,特爱笑;特别节俭,穿着穿了30多年的铁路工装。从报纸杂志和电视上看来的时事热点熟记于心;更让周围人由衷赞叹的,是这位99岁的老人眼不花耳不聋,至今,坚持每天早上做1小时颇有难度的自创保健操,还爱骑着自行车赶庙会看戏。
现代快报讯(记者 周明 文/摄) 金色的相框里,头发已经花白的匡秀珍穿着洁白婚纱,双手紧紧拉着身穿黑色礼服的骆正和,两人目视前方,一脸幸福的笑容。家住南京江宁高桥社区的匡秀珍和骆正和,是一对已携手走过67年的恩爱夫妻。
读者水保安向记者推荐了一个养生有“术”的老人:家住卧龙区光武街道大官庄社区的88岁老人李成富,退休后看书看报,还出版了多部书,只要不下雨,他每天都到市人民公园南门外广场跳交谊舞,眼不花耳不聋、腰不酸背不疼,手脚灵活。
读者水保安向记者推荐了一名养生有术的老人:家住卧龙区光武街道大官庄社区的88岁老人李成富,退休后看书看报,还出版了多部书;只要不下雨,他每天都到市人民公园南门外广场跳交谊舞,眼不花耳不聋、腰不酸背不疼,手脚灵活。
文/Ron Barnett,The Greenville News,2018,编辑/ky101岁的安娜玛丽·伯特(Annamarie Burts)以她的独特之举而蜚声格林维尔市,她默默地为视力丧失的邻居朗读书籍。
三秦网2015-07-03 09:25:55八十二岁的武招弟老人正在农家乐园用快板向群众宣传本报渭南讯(白妮 陈乐 本报记者赵坤)华县瓜坡镇,有个年过八旬的老人,耳不聋、眼不花,记性非常好,不仅能编快板,而且能演快板,朗朗上口、韵味十足的快板让这位82岁的老人被人戏称称为快板王。
婆婆今年82岁,耳不聋眼不花,头发茂密乌黑,身板硬朗,走路带风,每天手机显示的步数都在一万步以上,自己买菜做饭做家务根本就不在话下,而且老年病,像什么高血压、糖尿病的,一项都没有,街坊邻居的人都羡慕她。
在我国的农村地区,流传着许许多多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俗语,这些俗语一般都是朗朗上口的,而且不少的俗语都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虽然也存在着一些俗语看起来具有封建迷信的色彩,对于人们来说,俗语虽然看起来比较通俗易懂,但却有着非常深刻的哲理,也凸显着智慧和内涵。
来源:【商丘日报-商丘网】李氏更多视频请扫码观看居住在睢阳区冯桥镇安楼村的李氏今年105岁了,她眼不花、耳不聋,是一位健谈的百岁老人,而且养成了每天喝两口白酒的习惯。看到记者前来采访,她说:“没想到俺能过上现在这么好的生活,都过到天上了。
90多岁的刘奶奶回忆说,当年只有十六七岁的她非常担心,嗜酒如命的父亲眼看身体越来越差,靠卖体力为生已很难赚到钱了,她正值青春年少,模样还有几分俊俏,最容易成为贫穷和贪婪的牺牲品,随时有可能会被穷鬼和酒鬼父亲卖了换酒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