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本类风格的读者,可以点击一下“关注”,本文由“赤县拾荒客”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抗战年代,我国有一位非常杰出的将领,在战争中他曾两次被炮弹击中,左眼和右腿都受了重伤,经过多年治疗,却未完全康复,他的名字是迟浩田。
解放军1955年授衔时 普遍大家都知道的只是团以上军官的授衔情况,对于总共十一万人的尉级军官的授衔情况就很模糊,只知道红军时期的军人不管当时所任何职都确保被授少校以上军衔,但是抗日战争时期入伍的授衔情况就不那么统一了,很多1945年以前入伍的军官都只是连级营级,因此真正授予校官的并不多,在解放战争期间入伍的能在五五授衔时授衔基本上只能是少尉中尉,四五年的中尉是基准,四六四七四八四九的绝大多数都是少尉,这里面比较典型的比如抗美援朝战斗英雄杨育才四九年入伍,虽然获得特等功,但是五五授衔只是中尉,这里面有个情况可以说明,在解放军有军衔的十年间,尉官等基层军官都能够按照三年增衔四年晋级的条令晋升,少尉军官到六五年取消军衔制的时候基本都是上尉,极少数会是大尉。
近一个时期,本人陆续发表了一些人民解放军1955年第一次授衔时尉官的一些资料。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干部部在评定军衔工作的日程表看,从1952年3月,军委出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评定各级干部等级指示》文件。
1955年,我国开始实行军衔制,其实这一制度,在我军八路军时期就有计划的筹备了,可是那个时候枪林弹雨,也没有时间去研究这个制度,等到我军打败国民党军队以后,在1952年,才开始有计划的筹备,到了1955年国庆那天,统一全军正式授衔,军衔等级从士兵到将军,层层都有,另外还有十个战功卓著,对革命有巨大贡献的元帅军衔,同时在55年授衔时候,军委说出了一句著名的话,那就是“红军不下校,八路不上将”,这句话包含了校官和将官的任命,却独独没有说尉官,可我们是可以用这句话来映射尉官的,尤其是大尉。
1955年9月27日,金秋时节的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陆海空三军首次授衔仪式在这里举行。从元帅到将军,从将军到士兵,被授予军衔,佩戴勋章,光荣与梦想,灿烂与辉煌,在这一瞬间绽放。
一九五五年我军首次授衔,有十一万余人被授予准尉军衔。说这十一万准尉属于军官也属于干部有以下几个根据。1、准尉属于尉级军官这是从字面上都可以理解的。在我军当年的军衔系列中,明确规定尉级军官设五级(准尉,少尉,中尉,上尉,大尉),初次授予尉级军官的,由国防部任命。
1988年7月1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同年9月23日,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士兵服役条例》,自此一个完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新军衔制度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