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知乎上碰到了一个问答:“作为高三学生,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怎么办?我没有爱好,没有追求,对什么都可有可无,我想不到现在努力生活的意义在什么,我没有理想,只会为自己规划一个最合适的道路,活的真的很累。”
高二男孩,成绩在班上排名前三,说明这孩子无论是学习能力,还是大脑智商,在同龄人当中,都是凤毛麟角,鹤立鸡群的,因此,孩子不愿上学,认为读书没意义,看不到前途的这一观点,并非基于事实层面,而是基于观念层面,而孩子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篇是一个母亲发的,说她把女儿培养成了抑郁症,她的女儿读高一。这两篇小文章都触动到了我,第一篇是因为我也刚刚经历过那位母亲的焦灼,而且我发现现在的高中生有抑郁情绪的,自残的,割腕,找不到活着的意义的,并不是个例。
在家长讲的时候,我似乎能感受到家长的那种怕,站开距离看,其实家长的怕只是自己在吓唬自己,他们的目标是想帮助孩子,可是这种满心恐慌的家长是给予不了孩子任何有意义的帮助,这样的恐慌只能是给孩子的成长增加负担或者压力。
半月谈记者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南方医科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在全国若干省份调研发现:学习无动力、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生命无价值感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出现,这场以“四无”为典型特征的心理危机如同风暴席卷而来。
青少年精神压力是全球普遍的关切。图为2024年5月,某地高中教室。视觉中国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彭凯平曾带领团队,与新华社合作,于2021年底开始,调查了三十多万中国的中小学生,发现青少年普遍存在“四无”问题: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对生命价值无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