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肯定有人会讲了:“《明史》最不可信了,都是清朝人抹黑大明写的,毫无价值,只能当小说看。”毕竟一路从顺治朝修到乾隆朝,相较于仅仅耗时两年的《宋史》以及更短的前后只花了331天的《元史》,这两本书的无脑堆砌、前后矛盾、重复遗漏的情况,作为一本书,《明史》在完成度这块是真没得说。
明朝封建社会后期进入更加专制统治的时代,作为应用与艺术双重性的书法,在皇权文化的作用下,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明代书法教育形式多样,除一般常见的官方学校教育、塾式教育、私人传授、书法世家等,还在宫廷中设有专门书法教育形式,种类繁多。而科举考试也与书法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虽然在过去近十年时间里,瓦剌军队大举入寇的情报不时由边塞传入北京,但多是虚虚实实琢磨不定,来时如一阵疾风,边地劫掠一番后又退回漠北消失无踪,久而久之,大明朝的官员们被搞得神经疲惫,英宗皇帝也不太当回事。
了解历史文献出处对学习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知道文献的出处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其可靠性和权威性。例如,官方编纂的正史通常比私人编纂的文献更具权威性,但私人文献可能提供不同的视角和细节。了解出处有助于我们判断文献内容的可信度。
编者按:乾隆四年武英殿本《明史》颁行于世,确立了清朝官方对明代历史的基本论述。本文主要以清代对《明史》的认识过程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清官方对《明史》的修订与评价,其后论述赵翼、钱大昕、杨椿、赵翼等清代学者对《明史》的不同评述与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