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名字】: 格物致知【成语拼音】: gé wù zhì zhī【成语释义】: 格:推究。致:求得。推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成语出处】: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成语用法】: 该成语结构为连动式;在句中作谓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深入挖掘格物究理思想方法的丰富内涵,并将其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机融合,可以帮助我们拓宽思维视野,丰富思维方式,提升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格物究理的思想方法,首先就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格物致知”源自《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认为:“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关于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朱熹与其弟子有一段对话。
文/杨普义在人生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航行者,面对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或是风平浪静的湖面,不断地探索、学习、成长。而在这场旅途中,修身养性,提升自我,成为了我们永恒的追求。古人云:“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大学之道:朱熹有个说明,一个人在十五岁之前,学习洒扫、应对、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知识和礼节,就是学习小孩该学习的东西,十五岁之前称之为“小学之道”,十五岁之后,就可以思考人生的一些深刻话题了,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因此称为“大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