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一篇《耿来意:如果连“昆仑策”的社会价值在哪里都搞不清,那你就白活了》,痛斥一个“理性思维下的感性人”的狂妄胡诌,以铁的事实和浩然正气的力量,把那个“蚍蜉撼大树”的“可笑不自量”跳梁小丑,批得体无完肤,真让人感到酣畅淋漓,有股“仗剑天涯,快意恩仇”的豪气!
◎萧振鸣(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员)藤野先生是个在教学上很严谨的老师,同时他的教学方法也很独特。鲁迅在回忆散文《藤野先生》之外还讲过一个故事:有一次测验骨骼系统,他把四肢的骨头摆放在讲台上,然后向学生们提问:这是左臂骨还是右臂骨?这当然考验学生识别骨骼的能力,会带来五花八门的回答。
王思聪,那些年的国民老公,一度被捧为娱乐圈纪检委,王校长的称呼也由此而来,中国前首富万达地产掌门人王健林之子,自打王思聪国外学成归来,向来都是高调做人,在中国社会特别是互联网上狠狠的刷了一把存在感,其人这些年“壮举”无数,也资助扶持过不少莺莺燕燕,留下一个潇洒公子哥的好名声。
之所以重温“两弃”说说两者之异同,因为这样的述说,很有意思且很有意义。众所周知,鲁迅先生“弃医”,乃幻灯片事件刺激下的新觉醒:精神“愚弱”远甚于身体病弱的国民,“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所以,弃医以文学“改造国民性”。
我们在小学的时候学习过鲁迅先生的文章《闰土》,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闰土抓猹的场景,“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让人忍俊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