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欣慰。这一年,永松路社区的3个小区越来越多的邻居有不合身或需缝补的衣裤时,就会想起我们。”81岁的王丽珠说。2023年3月上旬,在西安市雁塔区小寨路街道永松社区工作人员的号召下,辖区9位已退休、平均年龄75岁左右的阿姨们组建了“心灵手巧缝纫组”志愿服务队。
王建恩,陕西汉中南郑人,1978年从部队转业回西安后,一直定居在此。下个月即将93岁的王建恩,一再用实力证明不少常用词或多或少都自带偏见。比方说老眼昏花,比方说数字鸿沟,再比方说“男主外女主内”。老眼昏花?不存在的!
3月8日,位于宝丰县肖旗乡韩店村北的艳娜服装厂生产车间里一派忙碌景象,20多名女员工正在赶制订单。“这是郑州一家学校的校服订单,订单量2000多件,我们每天能生产四五百件,预计一周内完工。” 工厂负责人王艳娜说。
监狱里“踩缝纫机”:累的不只是身体,更是对自由的深切渴望 “踩缝纫机”大家都听过的,大家都拿它开玩笑,可要是真进了监狱,实实在在地去踩缝纫机,那可就一点都不好玩了。今天咱就好好唠唠,在监狱里“踩缝纫机”到底是啥样,有多累,也顺便聊聊这背后的事儿。
来源:【河北经济日报】近日,在迁西县渔户寨乡李家口村折叠凳椅加工厂,妇女们正踩着缝纫机,有条不紊地赶制椅背和椅背配件。该厂现有固定工人22名、流动工人13名,工人既可以在厂内缝制椅背成品,也可以在家缝制椅背网兜配件,人均月收入可达3000元,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极目新闻记者 王佳文通讯员 詹鸥 杨文蝶实习生 曹璟戎 郝梦月夏日的武汉,烈日炎炎。在武汉市硚口区汉中街道长寿社区的小凉亭里,杨桂芝额头上冒出了汗珠,但仍然麻利地踩着缝纫机脚踏板,将针线穿过布料,再缝上一粒扣子,不一会就改好了裤腰。
1月1日(发布),河南郑州。上世纪50年代,郑州作为国家四大老纺织基地之一,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在老郑州人的记忆中,“棉纺城”也曾是一道靓丽的产业风景线。如今,全国一半的女裤几乎都来自郑州,打响了“中国女裤看郑州”的招牌。
瞧,这幅书法作品,行云流水,俊逸秀美,线条流畅自然,字体结构严谨,优雅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您可能想不到,这幅字出于一位农村女裁缝之手。她叫刘智莉,是天津市静海区杨成庄乡杨成庄村一位普通的农家女,与书法结缘40年,她被誉为书法圈的“扫地僧”。农家女为什么爱上写书法?